番外四 薛仁贵(一)(1/1)

弘治十七年,大明宫。

夜幕低垂,一日将尽,一封急报,自数千里外的新罗旧都金城八百里加急,昼夜不停地送到了长安城,送到了李恪的手中,打破了紫宸殿原本的宁静。

急报所载:金城大都督刘仁愿受金春秋之子、都督府长史金恺元之请,于城外围猎。刘仁愿大意,只领小部人马前往,不料却中金恺元之计,于城外三十里猎场为金恺元率众伏杀,刘仁愿寡不能敌,已经伤重战死。

刘仁愿既死,金恺元以长史之名,持大都督印信,勾结高句丽遗臣安胜等众,伙同前朝旧众,已经夺了金城。

新罗归唐已二十载,一朝反叛,竟连大都督刘仁愿都为新罗人所杀,实是国中丑事,虽然时辰已晚,然唐皇盛怒,下特旨,夜诏三省宰相,六部要员和在京的三品将领入宫觐见。

“刘仁愿也是军中宿将,行伍多年,怎会如此!”兵部尚书上官仪看着自李恪手中送来的急报,一时间甚至还没有回过神来,讶然道。

李恪坐在紫宸殿的上首,冷哼一声,不满道:“上官仪,你身为兵部尚书,刘仁愿往日如何,你难道全然不知吗?”

刘仁愿捅了这么大的篓子,上官仪身为兵部尚书自然难辞其咎,可谓失职,如今被李恪当面责问,上官仪的脸色也难看到了极点。

上官仪伏地拜道:“此乃臣的失职,望陛下恕罪。臣以往只闻刘仁愿在金城行事大意,与新罗人走的近,却不知他做事竟这般疏漏,酿此大祸。”

上官仪所言虽有推诿的嫌疑,但也是实情,这些年来,大唐接连整顿吐蕃、西域、漠北,兵部的事情忙得很,而金城想较于吐蕃和西域等地实在是不起眼,上官仪未能及时察觉也是有的。

中书令王玄策也站在殿中,一旁的王玄策见状,开口道:“陛下息怒,此事倒也并非尽是兵部之过,这刘仁愿固然失职,但新罗人叛逆行事也着实可恨,眼下当务之急不是责问兵部,而是收复金城,安定人心。”

王玄策跟随李恪多年,还是明白李恪的心思的,李恪本来的目的也不是责问上官仪,否则他何必连夜搞得这么大的动静。

王玄策是老臣,他都开口给上官仪求情了,李恪自是要卖这个面子的,李恪抬了抬手,示意上官仪起身,而后对王玄策道:“玄策所言极是,新罗国亡已二十载,然其王室复国之心不死,实为大祸。”

李恪之言才落,殿中的右骁卫大将军薛仁贵最先出列道:“陛下所言极是,三韩国人,面忠实奸者多,尤其是国中王室,心思反复,更多想着复国叛逆的狡诈之辈,末将在辽东时便常有此感,故若要彻底平复三韩,就不能行寻常之道。”

薛仁贵是李恪的潜邸大将,也是第一任安东大都护,在李恪还是太子时便奉李恪之命镇守辽东,前后十余载,对三韩的情况最是熟悉,在此事上,没有谁比他更有发言权了。

李恪看着薛仁贵出列,看着这位跟随自己半生出生入死,忠心耿耿,战功赫赫的心腹爱将,脸上的神情更是缓和了许多。

李恪问道:“仁贵在辽东十载,想必对辽东事颇为熟稔,不知仁贵是什么意思?”

薛仁贵闪过一抹狠厉,道:“以往末将镇辽东时三韩人便是如此,今日战,明日和,后日再战,战和不一,狡诈不堪,还自以为机敏,绝无信誉可言,所以三韩王室不可信,要彻底平定三韩当用雷霆重典,不可行怀柔之策,非杀地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三韩之人不会彻底归心。”

薛仁贵不愧是李恪的心腹爱将,薛仁贵的话,一下子就说进了李恪的心窝里。

对于三韩人,尤其是三韩王室权贵,李恪一向多有堤防,当初苏定方挂帅灭三韩时,李恪便一度想行重刑管制,但碍于灭吐蕃之事更急,所以就只能暂行宽仁之政,稳住辽东局面,在许多要职上也任用了许多三韩王室之后,但终究如李恪和薛仁贵所担忧的,还是出了问题。

李恪道:“仁贵所言极是,我大唐仁德,于三韩行宽仁之政,然其国人却以我大唐良善可欺,叛逆之心不死,杀我大将,侵我国土,着实可恨。”

薛仁贵是李恪的心腹,他在辽东的所思所想所做从来都是贯彻李恪的意志,他在殿中所言也是一样。

薛仁贵道:“此番金恺元做乱,勾结许多旧三韩王室,牵连甚广,于我大唐而言又何尝不是个机会,正可趁着这一次上下彻查,将三韩王室斩草除根。”

所谓彻查,不过就是牵连的另一种说法罢了,薛仁贵这话说的看似轻飘飘的一句,但背后关系的却是三韩权贵千万人的性命,薛仁贵这话一出,只怕辽东要血流成河了。

薛仁贵发话,顿时满殿哗然,户部尚书李敬元当先出列道:“大将军所言偏颇了,金恺元作乱,主犯之罪,何干于旁人,岂能一概而论。三韩乃外族,于外族之人我朝更当行仁道教化,如此方可归心,若是尽如大将军这般行生杀之事,恐怕...”

“李尚书所言实在可笑,我乃武将,手中所握本就是杀人剑,何谈怀柔。”李敬元的话只说了一半,薛仁贵便出言打断了他。

接着,薛仁贵朝着李恪行了一礼,道:“对非常之人,当行非常之事,若非如此,三韩百年难安,末将愿挂帅东征,为陛下彻底扫荡三韩隐患。”

李敬元的话被薛仁贵打断,本就不满,现在薛仁贵又这么一说,李敬元也动了真火。

李敬元道:“大将军要大开杀戒,可曾考虑过陛下的立场,若是辽东血流漂橹,天下人又如何看陛下,陛下乃仁君,你安敢如此?”

李敬元的话给李恪带了高帽子,要用仁君之名框住李恪,不过薛仁贵也早有应对,回道:“末将在辽东杀人,自是末将的事情,于陛下何伤。陛下只需在末将荡平阻碍后再行仁政,到时天下人都只会怀念陛下仁德,至于其他的骂名,那都是末将的。”

薛仁贵的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这是要帮李恪背负骂名,替李恪彻底拔除辽东隐患,过自己扛了,名留给李恪。

薛仁贵的意思,李恪清楚,李恪思虑了片刻,道:“宰相、兵部还有薛仁贵留下,其他人先退了吧。”

李恪的话,显然是已经对薛仁贵的提议动心了,殿中众人也这才想起,殿上坐着的唐皇可是少年掌军,靠着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这些年李恪虽推文政,但骨子里还是那和马上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