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沈奇pick了吴上峰,他招收了回国之后的首位数学博士研究生。
吴上峰成为了沈奇的弟子,他说他不在乎博士读三年五年还是七八年,反正能呆在学校越久越好。
“你这份淡然的心态,很像我的一位国外朋友。”沈奇想起了当年普林斯顿的瑞典朋友乔纳斯,有些人就是这样,他们就想呆在学校里,能呆多久呆多久。
沈奇告诉吴上峰,国家的提振本科教育质量计划,方向性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上。
教授给本科生上完课,然后不管不问,这不跟从前一样吗?
然而,也不能指望每一位教授在课后都能悉心指导本科生,解答本科生的所有疑问。
毕竟他们是大学教授,不是中学补习班的老师。
所以,有必要设置一种连接教授与学生的专业性岗位,在普林斯顿,这种岗位称为导修老师。
沈奇在普林斯顿做过兼职的导修老师,而这个岗位更多的是专职性质的导修老师。
中国因为国情不同,专门设置导修制度不是朝夕之功。
沈奇想在燕大建立试点,吴上峰读博的前两年,将成为一名专职的导修老师。
学校方面是支持沈奇的,校长建议在数院设立试点。
有人说沈奇现在对学术不是很上心了,整天琢磨着改革之类的事情。
谁这么大的胆子,居然敢这么说沈教授?
是匿名者,在网上说的。
“这些人啊,连实名举报的勇气都没有。”沈奇一笑而过,对吴上峰说到:“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只是想做我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您这样的科学家,有权利任性。”吴上峰说到。
“辅导本科生其实没那么容易,本科生懂的,你得懂,本科生不懂的,你更得懂,并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解答他们的疑惑,让他们有种每天都在升级的快乐感。”沈奇传授宝贵的经验,说到:“学习的快乐就在于,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强,每天都在变强,那么学生对学习就欲罢不能了。”
“就是说学习会上瘾呗。”
“所以小吴你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之所以选择你成为我的学生,一是你信佛,有一颗向善的普度众生之心,二是你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表现非常全面。你各门课程都能拿到优良级的成绩,别人谈一个女朋友,你谈了七个,这是均衡发展、考虑全局的优秀素质。”
“和沈教授聊天,简直太开心了。”吴上峰哈哈大笑,他没曾想沈奇是这么幽默的人。
“小吴,成为一名合格的导修老师,你还需变的更强,我的意思是,我会培养你成为一名综合型的数学博士,不光是数学,如果你足够优秀,还可以往其他领域发展。”沈奇给吴上峰发了个邮件,说到:“附件这个PDF,是一篇数学论文稿件,作者来自牛津,写的是代数几何方面的内容,你回去之后,对这篇论文进行初审。”
“哈?我审?”吴上峰好意外的,他知道沈奇是各种著名期刊的审稿人,却没有料到沈奇会让他对来件进行初审。
读博的前两年,沈奇不会安排吴上峰做任何课题项目,但也不能让吴上峰和学术研究完全脱节。
所以沈奇让吴上峰审稿,练练手嘛。
博士研究生审稿也是学习的过程,吴上峰能审则审,审不下去了就去查资料。
当然了,终审者还是沈奇。
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很常见,作者投稿去著名期刊,以为审稿者是业内著名的大牛,实际上最初的审核人是知名大牛的不知名学生或下属。
“那我试试?”吴上峰尝试初审,他读研时发过三篇文章,其中一篇SCI,英文水平是OK的。
现在的研究生是半学半研,研一阶段就是加强版的本科生,仍以学习为主,学习研究生课程,学的更深更专。
研二开始,研究生们介入科研项目,跟着老板打工,以发表两三篇论文、其中一篇SCI为奋斗目标。
吴上峰在学业上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读研三年,发了三篇论文,含一篇SCI。
沈奇考察吴上峰的专业课成绩是一方面,他当然也会关注吴上峰写的论文。
说到论文,沈奇七年前发表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突破了5000次大关。
那篇论文发表在《数学年刊》上,当时的IF值是四点几,现在还是四点几,变化的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算法,是用前两年的文章总引用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总数,换言之,IF值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数。
一份IF值为1.0的期刊,意味着发表在这份期刊上的论文,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平均被引用的次数是1。
1并非影响因子的底线,零点几的IF值期刊大把,特别是在数学领域。
《数学年刊》的IF值在所有数学期刊中最高,常年也就在3~5之间徘徊。
取最大值5吧,即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数学论文,每两年被平均引用的次数是5,每年被平均引用2.5次。
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七年累计被引用5000次,即每年被引用超过700次。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非常恐怖的概念。
发表在《自然》、《科学》上的文章,平均引用次数三四十次很正常,因为它们的IF值就是这么高。
被引用超过300次的《自然》、《科学》文章,那算是牛级文章。
被引用超过500次的文章非常少见,那是超牛级。
《数学年刊》这种IF值不到5的期刊,沈奇的一篇文章平均每年被引用700多次,可以理解为每年有700多个数学工作者或团队,引用了沈奇的这篇论文。当然了,也存在一位作者反复引用的情况。
黎曼猜想属于解析数论领域,这是个非常小众而高端的超硬分析领域。
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每个大学里能有十个人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并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已经很了不起了。
也就是说,世界上从事解析数论研究的学者,几乎都引用过沈奇的黎曼猜想证明论文。
沈奇攻克黎曼猜想分了两个阶段,发表在《数学年刊》上的论文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完整版的黎曼猜想证明方案,沈奇写入了他的专著《数论史》中。
《数论史》上市销售已有6年,6年中发生了不少学术性事件,沈奇在几个月前已开始修订第二版的《数论史》。
已有美国出版社联系沈奇,希望拿到第二版《数论史》在美国的出版发行权。
第一版《数论史》在美国的售价是八十几美元。
第二版《数论史》的估价,美国出版社预估到了150美元往上走。
为啥定价这么贵?
因为在美国,学术专著、教科书就是这么贵。
“多明戈斯小姐,你的意思是,第二版《数论史》将成为美国部分高校的教材?”沈奇问一位混血女子。
这位来拜访沈奇的混血女子血统复杂,她有亚洲血统、拉丁血统、斯拉夫血统,多种基因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位妖娆艳丽又不乏古典美的异域美女。
混血女子是斯普林格出版集团美国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她会说中国话,被公司派往中国与沈奇接洽。
其实不会说中国话也没关系,沈奇的英语水平足以跟美国人交流。
会讲中国话的混血美国人,与中国人接触可能更有亲近感吧。
混血女经理说到:“叫我珍妮弗吧,沈教授,第一版《数论史》,你与我们斯普林格合作,大家合作的非常愉快,6年来的成果有目共睹。第二版《数论史》,我们希望继续与你合作。是的,因为你的学术影响力,一篇多达5000次引用的数论论文,毫无疑问,这是数论界圣经般的存在,所以《数论史》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材,是顺其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