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五章:十八岁的太皇太后(13)(1/1)

“这怎么可以,哪有太子临朝的道理,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竟然还想要十三年无君,这岂不是笑话吗。

万一江山社稷因此出事。

你可承担得起?

你莫不是敌国派来的奸细吧!”

相比较于父死子继,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句话,同样深入人心,所以,宗正卫春寒在听完礼部尚书的话之后,立刻就反驳了起来,甚至还开始质疑起了礼部尚书的身份。

站在宗正边上的那三个王爷虽然没有站出来说话,但彼此的脸色同样有些不好,甚至还露出了丝焦虑,他们这好不容易才又有了一次争夺皇位的机会,要是再因为这些文人失去的话,那岂不是得呕死。

可惜,他们现在出于避嫌等各方面考虑,根本就不能说话反驳。

只能用眼神怒瞪礼部尚书。

“宗正莫要胡说污蔑!

这边是朝政大殿,不是能够随意构陷百官的昭狱,我是不知道您收了那三位王爷多少贿赂才说出这等没良心的话,但我等意思十分之明确,在陛下无错并且有血脉的情况下,新帝必须得是陛下的血脉。

这既是本官的意见。

也是朝中大臣的意见!

还请太皇太后做主。”

这时候,就到了拉帮结伙的时候了,因此,礼部尚书在说完话之后,立刻就朝着正在边上看戏的乔木一个鞠躬,把她也给拉下了水。

随后跟在他身后同属一系,乃自于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的官员也都齐齐朝乔木行了一礼,共同说了句请太皇太后做主,并且看向乔木。

礼部尚书主意打的很精,在他看来,他都已经允诺让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了,那么太皇太后怎么着也应该站在他这边吧,要是太皇太后站在了他这边,那么,他就能顺势将太皇太后的父亲,也就是殷国公那一脉的武将和勋贵同样拉过来。

到那时,皇家宗正他们再想反对,就是要与满朝文武百官做对。

可惜,原身许的愿望跟他们的立场完全相反,所以在众人或期盼或担心的目光之下,乔木直接坐在那摇了摇头,轻声对礼部尚书道:

“此事毕竟是朝政大事,哀家一介女流实在是不适合掺合,还是诸位大臣互相商量吧,不过不到两年时间内,我朝陛下便驾崩了两位。

下任帝王还是应当谨慎挑选。

否则帝位轮换速度太快,很有可能会导致周边小国以为我朝朝政不稳,生出一些本不该有的心思。

所以还请诸位能以国家社稷为重,莫参杂个人私欲和派系之争。”

虽然乔木一开始就说她不该参与,但是她言语之中还是相对倾向于宗正那边的,她现在说这些话。

也是在提醒一下宗正卫春寒。

得到乔木的提醒后,卫春寒立刻拱手朝乔木那行了一礼,说道:

“太皇太后所言甚是。

陛下所生皇子早产,出生之时只有四斤八两的事众所皆知,如今虽然已经养到了周岁,但是还是会时常生病,并且需要用各种名贵药材加以调养,这身体,如何为帝?

我也不怕说句大不敬的话。

大皇子能否成年,甚至于能否顺利将名字记入宗谱都是个问题。

又何以言说让他继位。

如今朝政可经不住折腾。

也经不住再驾崩一位陛下了。

去年先帝驾崩时,西北蛮族大举进攻,东南土族生乱的事情现今依旧历历在目,直到上个月这才勉强平息,如今陛下驾崩,指不定两边又会出多少乱子,所以,我等必须选立一位贤明年长的新帝出来。

也好主持大局,抵御外敌。”

的确,无论是皇族还是普通世家贵族,家里的子嗣未满三岁都是不允许上族谱的,因为谁也说不准孩子能不能活过三岁,有些更严苛的可能还会将年龄定在五岁,如果没有上族谱,年纪轻轻就夭折了的话,那么,是连祖坟都进不了的。

如今他们所谓的那个皇子。

就是还没有上族谱的存在。

这年头婴儿的夭折率还是很高的,皇宫中格外犹甚,先帝生了二十三个皇子,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区区十八位,活到现在的,成年的只有七位,未成年的只有两位,可想而知死亡率之高,如今这个刚满周岁的皇子,鬼知道他又能活多久。

要是真想害他。

随随便便就能让他夭折。

随着宗正这番言论脱口而出。

原本不太支持他,甚至于反对他的一些官员,甚至于皇家旁支。

这时候也不由低头沉思起来。

开始思考各中利弊。

以及怎么做才能于国朝有益。

不过,礼部尚书显然也不会轻易认输,他很快就与身边的太尉相国等人联合了起来,通用国朝大义之类的古籍,继续提出各种异议。

最后,还是皇室那边的一位辈分比乔木还要高两级,跟慧灵帝的祖父同一辈的,已经九十六岁的老王爷站了出来,加紧活起了稀泥:

“本王觉得宗正说的有道理。

国家的确经不起折腾了,如果皇帝真的频繁驾崩,不但对国朝无益,对百姓也是毫无益处,甚至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但是如果就此剥夺大皇子继承权的话,那也的确有些不妥,依我看不如各退一步。

我们先选一位新君出来。

然后让新君封大皇子为太子。

如果日后大皇子顺利成人,并且德行都不错,可堪为帝的话,那么就让大皇子以太子的身份继位。

虽然这么做也会有些问题。

但这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了,现在朝政不稳,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决定出新君人选,那对谁都有害无益,诸位觉得如何。”

他的提议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两边的利益,但是也并没有完全否认两边的利益,所以,在最终还是无法彻底决断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了那位老王爷的建议,并且在这建议的基础上加了不少条令约束。

借以保护那个皇子安危。

可是这还不是结束啊,这只是解决了第一个矛盾,接下来该选哪个王爷当新帝,估计还有得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