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永王传死讯(1/1)

展开奏报,果然是关于永王李璘的消息,只是内容让高力士颇为心惊。李璘居然已经从江陵起兵南下直抵广陵,并且已经得到绝大多数江淮系军将的投效,竟渐渐有了成势的模样。他暗暗咋舌,想不到当年那个身体有缺陷的瘦弱皇子竟也有如此魄力和手段,以前还真是小看了此人。

高力士并非糊涂人,虽然很多事他表面上装的糊涂,可心里都清楚的很。

当初李隆基逃出长安,到达成都以后就大封诸子到各地去领兵,为了是使李氏江山不至于断绝,不论哪个儿子可以成事,这江山终究还是姓李的。不过,等道太子李亨自立为帝的消息传至成都时,李隆基依旧坚持此前分封诸子就藩的诏书,其用意也就破耐人玩味了。

以常理揣度,但凡社稷有覆亡之危,天子当竭力扶持身为储君的太子才是,并且应该倾尽所能的为其清理掉一切障碍,这也是一个老迈而几乎失去整个天下的皇帝最后应该做的事情。只可惜,太上皇并没有这么做,甚至都没有想过为太子铺路,这当然有马嵬驿那场兵变的怨恨在作祟,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他从来都没有信任过这个嫡子,心中所存的只有提防和忌惮。到了成都以后尤其更甚。

太上皇一生都擅长平衡相制之术,用这种法子,他可以稳稳的控制住朝局,没有一个权臣乃至于宗亲敢于造反,如果不是出了安禄山这个异类,只怕太子依旧还是那个战战兢兢的小绵羊呢!

可现在呢,一旦当了皇帝,便也名正言顺的与太上皇分庭抗礼了。

高力士偷眼看了看太上皇,原本他的须发是灰多白少,现在想找出几根黑发来,却是困难极了,心中不免一阵恻然。

说到底,太上皇把李璘封到江陵去,是对他寄予了厚望的,后来又授予其广陵大都督,以及江南四道节度使,更是希望他能据地而自重,可以由江南起兵平乱,最终以达到钳制日渐坐大的李亨。

想想睿宗皇帝凄凉的晚景,高力士亦是亲眼所见过的,被亲生儿子夺权幽禁,郁郁而死,太上皇不肯轻易放权,他自然清楚原因所在了。

也就是说,李璘在江南越是坐大,李亨就越不敢对太上皇有进一步的动作,甚至要主动与之妥协,以换取太上皇的支持。

这种制衡的把戏,高力士见过太多次了,就算闭着眼睛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恭喜太上皇,永王不负众望!”

李隆基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苦笑。曾几何时,他何须如此忌惮那个绵羊一般的儿子呢?现在被夺了皇位不说,还要竭尽所能的加以钳制,当真世易时移啊,许多事实难预料。

然则,这终归是诸多坏消息里的一件好消息,李璘越是壮大,自己也就越是安全。

“既然永王在江南已经渐渐成势,太上皇何妨就走的快一些,想必皇帝也急着与太上皇分享这个好消息呢,届时朝廷可以分从关中与江南夹击安禄山叛贼!”

李隆基笑了,笑了多少有点顽皮,他可清楚极了,李亨在得知李璘成势的消息以后,一定是如坐针毡的。

不过,现在还不是加快返回长安的时候,他要等,李亨一定不会放任李璘在江南坐大,也必然会派人去予以剿杀,只等着李亨在江南碰壁,甚至于一败涂地,才是他回到长安最佳的时机。

高力士想了想,还是建议道:

“陛下总该见一见皇帝的使者,如果总是由老奴接待,恐怕……”

他是怕李亨面子上过不去,只会越发加深父子矛盾,这么做除了泄愤以外,对太上皇并无好处。

李隆基摆手道:

“知道你在顾虑什么,不必如此婆婆妈妈,就去告诉那些使者么,朕身子不爽,就不召见了!”

李隆基这么慢待李亨派过来的使者也是有所依仗的,现在连蜀中都在传奇得位不正,而且恰逢李璘在江南竖起了反对李亨的大旗,李亨就更加急于希望李隆基对他的合法性予以确定和承认。

其实,李隆基什么都不用做,只须尽早的返回长安,坐镇长安,就等于向天下人昭示,他是支持李亨的。

事实恰恰与之相反,李隆基一路上慢吞吞的磨蹭,就是不希望给予李亨这种支持,同时也是暗助了李璘一把。只要李璘争气,挫败了李亨派去江南的人,所有的谋划便成功了一半。虽然他再难夺回皇位,可夺回一些权力总是大有可能的。

从巴州到符阳,短短七十里的距离,车队竟整整走了七日,几乎用一日十里的速度在前进。三波滞留在车队里的天子使者都急的没有办法,按照这个速度,只怕要走到至德三年才有可能抵达长安,到那时恐怕什么菜都得凉了。

说来也是奇怪,从第三波使者之后,预想中的第四波使者就没了,李隆基一行又晃晃荡荡,慢慢吞吞的奏了小半个月才到难江。至此,天子的第四波使者才终于到了,比起以往三五日一波使者的频率可是降低了太多。

高力士又按照李隆基的授意,代为接待了天子的使者,只这一回却令其颇感诧异,天子使者的态度居然傲慢了不少,甚至于绝口不提催促太上皇返京的事了。高力士浸淫于权力漩涡中心数十年不倒,所凭借的除了对李隆基不二的忠心以外,就是极为灵敏的嗅觉。

这所谓的嗅觉并非鼻子辨别香臭的功能,而是对各种人心动向的微妙把握。比如这天子使者一反平常的态度,就足以说明,一定发生了什么,才使得他们敢于如此。

不祥的预感瞬间笼罩于心头,但对方不提,他又不好主动开口相问。

最终,天子使者也没有让高力士提心吊胆过久,而是递上了来自于江岸的军报,让他转呈给太上皇。

“捷报,高节度刚到江南就逆转了局势,附逆的季广琛等人已经弃暗投明,这江南的叛乱怕是没几日就要定了!”

使者言语间透着说不出的轻松和随意,仿佛说起的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一般。但这对高力士而言,却足以在其内心激起惊涛骇浪了。

高力士十分清楚,一旦永王事败,对太上皇而言,处境就十分的不利了,甚至于要用险恶来形容。他相信,只要李亨击败了永王,将会少了许多顾忌,报复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急惶惶的拜别天子使者,高力士将永王陷入困境的消息告知了李隆基。李隆基沉默了良久才道:

“江南的人到了没有?”

高力士摇了摇头,很明显李隆基并不会相信李亨单方面送来的消息,他在等永王送来的消息,只有得到印证之后,才可以确认这不是故意弄出来的假消息。

只是等的过程竟是异常的煎熬,这就好像待判的囚犯,不知未来生死一般。

好在又过了三日,江南的人也找到了李隆基的车队,他们在巴中大山里迷失道路,绕了许久,一路打听着才追了上来。

不过可惜,人虽然到了,带来的却是十足的坏消息。

“襄城王打算劫持永王向天子请罪,事败逃走,大都督府长史韦子春在此后也自尽身亡,永王受此打击更是一蹶不振,覆亡只怕也在迟早之间了!”

高力士的心凉了,他原本还抱着一线希望,以为永王还有可能挽回颓势,现在连永王、襄城王父子都闹了内讧,其败亡不也就近在咫尺了吗?没准此时已经败了也未可知呢,毕竟来自江南的使者抵达巴蜀已经半月有余,鬼才知道江南又有了什么变化。

“太上皇……”

看着一脸呆滞的李隆基,高力士想安慰几句,宽一宽他的心,可话一出口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沉默了良久良久,李隆基终是长叹了一声。

“草诏吧……”

高力士愣了,现在下诏书于局势还有什么用呢?迟疑的功夫,李隆基已经缓缓口述了。

“废永王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

此诏书一出,便等同于太上皇确认李璘谋反事败,同时也确认了自己的失败,这场暗地里的较量和斗争以天子李亨的完胜而暂时告一段落。

“太上皇……”

高力士实在不忍心下笔,李隆基却催着他快写。

“朕能为李璘做的事也仅止于此了……”

话语中透着凄凉与无奈,高力士甚至还品味出了几丝愧疚,这可是极为罕见的。在印象里的太上皇,对身边的任何人似乎都可随时牺牲掉,当年一日间斩杀三位皇子的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的太上皇可是没掉过一滴眼泪,而今其声音都好似有几分哽咽了。

先一步废李璘为庶人,贬谪房陵,就堵死了李亨处死这个造反弟弟的可能性,至少现在的李亨还不敢公然违抗李隆基诏旨。

过了符阳以后,车队再也不做耽搁,加快了行进的速度,旬日之后,终于抵达子午关,再往前走就是他们阔别一年之久的关中。

大唐太上皇李隆基眺望着关中大地,不禁百感交集,然则也就在此时,永王的死讯传来了。李璘败走江宁以后一路南逃,被江南西道采访使皇甫侁斩杀于江南西道与广南东道之间的大庾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