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冷战服软(1/1)

王德孚当然不知道他已经被一个寡妇莫名其妙地就打上了一个“老实男人”的标签,就因为他去对方的书店去得频繁一些,然后言谈举止特别正派,最后多买了几本看上的书,居然就被认为这是“默默付出”……

如果王德孚知道对方的脑补,肯定会觉得这太夸张,或许是因为唐娜这个有着“克夫”名头的寡妇,在生活中能够获得的善意实在太少,所以王德孚的这样一些他眼中无足轻重的举动,竟然就这样质朴地打动了一个女人。

或许正如有句话说得那样,如果她涉世未深,那就带她看尽世间繁华,如果她饱经沧桑,那就带她坐一坐旋转木马。

这世上每个女人的心,都有敏感的地方,那些会玩弄女人的老手,总是可以轻易抓住那颗敏感的心,彻底将其打动,但有时候他们也会翻车,做了南辕北辙的事情。

像王德孚这种已经达到了更高境界的男人,凭借一手无欲则刚,几乎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因为他从来不会对女人如何主动,他是不会去追女人的,只会撩、玩暧昧,而搞到最后,明明一开始女人对他或许也没多少感觉,毕竟王德孚虽然确实很英俊,但就好像美女的种类有很多一样,帅哥的种类当然也有很多,可能有些女人喜欢的就是别的风格的帅哥。

但不管怎样,暧昧久了,分开之后,往往王德孚可以做到毫不留情,可是和他暧昧的女人,就感觉没法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了。

比如说王德孚的那位总编、京城的官家大小姐凌静苏,她已经有好久没有与王德孚约了,而她在与王德孚最亲密的时候,几乎每日都见面,甚至王德孚都留宿她家,那个园林式别墅住起来还是相当舒服的。

但是在某一次擅自拿出王德孚赠送给她的情诗用来搞事情之后,王德孚便主动选择远离,否则他觉得自己迟早有一天要被这位官家大小姐彻底栓死……

凌静苏一开始还没有发现事情的严重性,甚至都没有察觉到王德孚的态度对她的变化,只是在偶然间发现,想约王德孚好像变得比较难的,对方非常熟练地寻找理由推脱,比如说要创作要创作要创作之类的,搞得好像他已经化身了写作机器,完全戒了美色,沉迷写作、不可自拔。

最让人无语的是,一开始凌静苏还真信了王德孚,甚至还鼓励他努力写作、勇攀高峰,怎么说她也是王德孚的编辑,哪个编辑不愿意看到旗下的创作者努力写作呢?

结果这样的信任在持续了许久之后,换来的当然就是醒悟过来那一刻的愤怒,凌静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她只是捍卫一下自己的主权罢了,这说明她非常在乎王德孚,结果呢,这个无情的家伙居然和她冷战起来了?

冷战就冷战,谁怕谁啊,男女之间玩暧昧,不夹杂点冷战,都不是正常的玩暧昧了,那估计就是走心地去谈恋爱了,最后可以走入婚姻殿堂的那种。

凌静苏的冷战经验,毫无疑问也非常丰富,毕竟她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让多少男人为之倾倒,对她毫无保留地付出,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无所有,她那时只要一玩冷战,和她暧昧的男人就必然服软,谁敢跟她刚到底呢?

大部分男人是不敢的,因为本来就是他们追的凌静苏,他们愿意对她好而已,她能给个机会让他们对她好,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了,谁要是敢和她冷战,那就彻底滚蛋吧,她又不缺男人。

冷战的最高法则就是,谁主动服软,那就是谁输了,输的人就会越来越没有主动权,然后变得毫无底线,为了能够与对方在一起,彻底变成一个卑微的人,全靠对方的施舍,才能与对方在一起。

所以凌静苏在冷战一开始,那绝对是不怂的,毕竟经验丰富、有恃无恐,她还特别坚信王德孚对她的感情,毕竟那些情诗都写得那么溜了,难不成那当场发自内心而创作的情诗《见与不见》都是假的吗?

还真是假的,王德孚在这个世界用诗歌来撩妹,总是效果拔群,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诗歌,自然就常常被误认为是原创,然后那才华横溢的形象,便愈发深入人心。

有恃无恐的凌静苏,在与王德孚冷战的第一个月,她感觉挺爽的,总觉得瞬间恢复单身,可以呼吸更加自由的空气,做什么都不用担心王德孚对她印象不好,她之前还是很看王德孚的脸色行事的。

在与王德孚冷战的第二个月,凌静苏的脑中就只有两个字了,那就是“想念”。

不管怎么说,作为两个进行过深入暧昧的男女,他们之间的共同美好经历有很多,而这些美好的经历,她越是回忆,就越想念给她带来的甜蜜与惊喜,甚至还有尊重。

毕竟这年头有不少男人仗着女方的喜欢,就搞各种半推半就的把戏,不知道有多猥琐,但是像王德孚这样的男人,他好像完全对女人的身体不感兴趣一样,和凌静苏在一起那么长时间,竟然可以忍得住……

凌静苏有时既期待王德孚可以更近一步,让她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女人,但是又很害怕,毕竟她和王德孚的年龄差距在那儿,真的有光明的未来吗?

冷战的第二个月,凌静苏在思念中度过,愈发想念王德孚的好,然后“真香定律”可谓谁也逃不过,在第三个月,明明不想主动服软的凌静苏,终于开始动起自己的脑筋了,决定还是从工作上入手,先以编辑的名义,将王德孚约出来,然后谈的内容,当然是关于作品的创作。

因为凌静苏所写的《烟雨濛濛》已经在近期前完成,读者反应非常强烈,纷纷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可以达到这《烟雨濛濛》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