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卖惨

得到和付出之间往往不成正比,除了健身之外,你的努力多半别人都看不到效果。你追求一个女孩,掏心掏肺付出了,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可能有回应,也可能人家还是不理你。感情上如此,工作上也相似,永远有比你更努力的人,比如有些演员一整年都泡在横店演戏,但就是差那么点儿运气,戏出来后并没有让他走上事业的高峰。强调努力的经过没有意义,很多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就是缺一不可。

所以我有一条原则:绝不“卖惨”。“好男儿”比赛准备前期,工作人员就问过我,家里是否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情?我特别确定地回答:没有。我很健康,家庭也很健全。谁家里没发生过一些事情呢?把家人搬出来,就能让你和别人看起来有所不同吗?我不想聊这样的话题,为了博取同情这样做,实在没必要。

冬天拍戏一定会冷,夏天拍戏一定会热,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拍戏时受伤再多,肯定比不上成龙大哥。80年代初他在南斯拉夫拍戏时出了事故,真的和死神擦肩而过,幸好命大,有个脑外科手术医生正好在当地,及时做了手术。当时他怕打麻药会影响到大脑,宁愿冒留下后遗症的危险,也没有把一些碎在头骨里的小石头取出来,至今他耳朵里都时常会有“哗啦哗啦”的声音。他浑身上下每一寸都受过伤,相比之下,我们拍戏遇上的这些小磕碰又算什么呢?做任何工作都有潜在的危险,只是明星遇到的问题会更受人关注而已。

冬天跳冰水这种事情,横下一条心也就完成了,真正让我发怵的是骑马。之前一次拍骑马的戏,环境非常嘈杂,还有许多人在围观拍照,现场又没有特别专业的驯马师。开拍前我发现马有些躁动,但身为演员并没有什么选择权,该怎么拍就得怎么拍。按照剧情,我要骑马前行一段距离。当时负责牵马的是一个群众演员,和我一样对驯马毫无经验,马会看人脸色,似乎已经看穿了这两个家伙心里都在打鼓的真相。马身后还跟着两个人,一左一右,高举着“回避”的大扇子,看起来像是要打它屁股。

导演也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于是让一个有养马经验的司机代替了群众演员。开机时,他喊“三、二、一”的话音未落,马已经蹿了起来。我吓得心都快跳出嗓子眼儿,幸好那个司机没有松手,不然马再往前多奔个几步,我一定会被狠狠甩下来。

剧组虽然会尽可能做好保护,演员也可以靠经验去避免危险,但意外总是防不胜防。刘德华年初拍广告时,也不幸从马上摔了下来,休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痊愈。向佐也曾经告诉我,他们剧组里的武行在一次拍摄中遭遇了威亚突然断裂的情况,从三层楼的高度摔下去,武行当场就断了腿。考虑到如此多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加上之前那次骑马的经历太过惊悚,之后的合约里我都写明,尽可能不拍骑马的戏。

但是,一个演员不吊威亚怎么行?拍《青云志》时有一幕戏要从城楼上飞下来,平时没那样的机会,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如果改成同样高度的蹦极,我是万万不敢的。做准备的时候我满脑子乱七八糟的想法,担心保险绳万一中途也突然“啪”的断了怎么办。在城楼上就位的时候,我往下看了几眼,腿都软了。但既然是我自己说要上去的,那就只能自己跳下来。

这其实和胆子大不大没关系,只是每个人害怕的事情不一样。有些女孩子明明怕蟑螂怕得要命,但一个人大半夜看恐怖片却完全没事,还能佐以爆米花消遣。我恐高,怕坐云霄飞车,这也是天生的,有些时候只能硬着头皮逼自己去试一试。如果遇到大批粉丝在机场或者商场等候,我特别害怕人多拥挤又没有秩序的情况发生。鞋子被踩掉没事,要是有人被推倒,后果就有点儿没法想象了。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第二名的人生

从小我秉承一条信念,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如果可以选,我选择第二名:前面有一个目标可以追赶,又不用承受走在所有人前面的压力。第一名要决定之后的方向,要打破纪录,还要更加努力,不被后来者超越。

第二名的人不一定第一眼就会被看到,甚至不一定会被记住,但这个位置让人更笃定,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也更自由,同样需要拼搏和努力。我的好胜心很强,从小打球一定求赢,为了救一个球,就算边上是水泥硬地,也要不顾一切扑过去(当然我承认还有个原因,边上有女孩儿们看着呢)。不管是参加正式比赛还是综艺节目上玩游戏,只要有竞争,我就会立下必胜的决心,万一输了,会打心底里不高兴,会动真气。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已经确定了大概的轮廓,之后只是在不断丰富和修正罢了。

我很早就体会过被“以貌取人”的滋味。读书时就有老师说我“绣花枕头一包草”,成为演员后,被批评的理由常常是“只有一张脸,是个没有演技的花瓶”。从小到大,我很高兴外貌一直受到肯定和称赞,但绝对不会认为这是我唯一的长处;我更不希望它成了超越一切的、衡量我的唯一标准。我非常乐意听指出我缺点的中肯意见,但有一些“棒杀”我的人可能根本没有看过我的任何作品,只在新闻上、八卦里听过我的名字,然后就抱定一个念头:你就是不行,说什么都不行。

“从众”是一种让人获得安全感的方式:看,我归属于一个集体,我不会被孤立。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部专家们赞不绝口的电影上映,看过的人也都说“好看,真好看”,这时候,你心里明明觉得电影一般般,也会开始怀疑:是不是我没到那个欣赏的水准?人人都说,这个长镜头特别有艺术感,这个蒙太奇特别有创意……自己是不是也会为了站队,跟着表示认同呢?

从艺人的专业素养来说,如果把我和许多前辈或者国外优秀的同龄演员放在一起比较,我还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机遇也不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除了需要一个机会之外,也需要时间。我不相信自己会不懂得鉴别好坏,用现在的一切来断言我十年后能达到的程度,是否为时过早?

心里在乎的事情,我不会拧着劲儿去证明给别人看。向谁去证明呢?向网上那些披着马甲的“键盘侠”吗?根本没有意义。我只想向自己证明:我在乎、我喜欢的事情,我能做得更好;我看自己演的电影时也会和别的观众一样,觉得“哇,真精彩”。

换一种更确切的说法,与其努力证明给旁人看,不如自己偷偷变厉害。武侠片里那种慢慢成长为绝顶高手的故事虽然励志,但那种模式太过按部就班,也太在意料之中。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逆袭”:看起来一手烂牌,毫无胜算,但却能在最紧要的关头绝处逢生,反败为胜。我印象里最为惊心动魄的几场比赛,一是看库里和雷霆队对打:双方夹缠、胶着了许久,在雷霆队暂时领先的情况下,库里最后连续得分,压哨中场投进一个超远距离的3分,绝杀。还有曼联拿下欧冠的那场比赛,他们从一开始的比分落后到最后夺冠,惊险到分分秒秒都可以让人心脏停跳一拍,扣人心弦的程度不亚于一部超级动作大片,太帅了!球赛有几个像这样的片刻才更跌宕起伏,人生也要有这样几个片刻才有趣。

我好像还从来没有为哪个角色死磕过。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一个角色,往死里锻炼,或者在短期内拼命学会某种技能的经历,我都没有。这可以说是种幸运,也可以说我没那么勤奋,觉得靠打“天才球”就可以过关。不过,拍《古剑奇谭》和《老炮儿》时我都铆足了劲儿,尤其是《老炮儿》,那样的阵容,可不能“丢姿势”。那种感觉特别畅快:前期做足了功课,现场表现很出色,你立刻就能从导演、摄像、灯光师甚至场务等工作人员的眼睛里看到肯定,得到他们的尊重。这种努力的成果是立竿见影的。

我还记得雪夜里和小刚导演喝酒的那幕戏,特别过瘾。现场地上已经铺好了雪,刚巧那天夜里又下起雪来,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冷,只感到满腔的兴奋。小刚导演也很高兴,那天拍摄时喝的是真酒,他已经有些微醺,还是一个劲儿地说:“一会儿回房间我们接着喝。”那天我听到了许多人的夸奖,他们真的给了我很多很多的信心。有时我看到新闻里,一些前辈们说年轻演员们如何如何,我知道自己也包括在内。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和问题,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多给予一些鼓励和善意的批评。小刚导演也好,管虎导演也好,他们对我的一句肯定,对我之后的整个演艺生涯都是极大的鼓励。如果他们只是告诉我,你不可能行,你演不好,我只会不知所措。

我是个鼓励型选手。但不管有人骂我,还是有人夸我,我都会越做越好,或者说越战越勇。我会较劲儿,这很容易上瘾——“High点”不停往上提,得到一点儿肯定,就希望得到更多,挑战更大的难度;做到了,也可以沾沾自喜一下:“我可真是天才啊。”

我想分享一条自己的经验: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你完全拥有这种自主权。你可以选择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也可以选择保持一点儿自我怀疑,从而更加努力。自信不是自负,而是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态度。

亲爱的张学军同志:

您好吗?北京又雾霾了。

您那边儿怎么样?天儿好不好?

跟您说个事儿,咱那酒吧开业了,聚义厅,按之前说好的大长桌,太师椅,披虎皮,反正怎么土,怎么捣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