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40年代初自贡和重庆(1/1)

span class="content-word"

第四十章

/span

40年代初自贡和重庆

1941年该算是命运之年。在这一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战火烧向了太平洋的对岸,苦难和死亡也伸向了我的美国朋友们。

1942年开春,虽是芳菲依旧,可国家运势愈发险恶。原本国军虽是孤守西南,但尚有上海和香港可自由出入,而南向亦可自云南入缅甸,接受外援。可几个月间,日军攻克了从上海到新加坡的所有欧美领地,顿时间乾坤逆转,人在陪都只剩下坐以待毙的困苦。

三月的一天清早,天还未全亮我便听到急促的敲门声。片刻光景,德诚便进来道:“先生,您的一位美国朋友来了。”

“美国朋友,”我喃喃道,心中寻思着此时怎么还会有美国朋友能在此出现。

看着我脸上阴晴不定,德诚忙着解释道:“先生,您认识的。是上次到过自贡咱们宅子的那个年轻人。他好像有东西要带给您。”

两年没见,内森原本苍白的肤色已变成古铜色,脸上的胡茬衬托出比他年岁大得多的成熟。他身上的空军夹克已经有些泛黄,看来是一路风尘,双眼也充满了疲惫和血丝,怕是几天没有睡好。

见到我,他浅蓝的眸子中映出兴奋的光,旁的没说,劈头便问:“李先生,你有烟吗?”

先前我记得内森是不抽烟的,这怕也是战争的影响。我平常也不抽烟,但常备了些待客,便找出一盒给他。这烟是新的,没有开封。内森接过烟盒,手却是不大听使唤,几下没有打开,便用力一撕,烟盒应声敞开了一个斜斜的大口子。

他也来不及看我,只是嘟囔了一声:“抱歉”,便抽出了一根烟插在唇间。烟叼起了,可他上下摸摸,却是找不见洋火,只得又是满脸期盼地笑着求我。我四处翻腾,只找出两只空火柴盒,自己弄出一身的汗,而内森已是坐立不安。

还好德诚救了急,从厨房找了火,划着了,递到他面前。他扶着德诚的手,把嘴中的烟凑近了跳动的火苗,贪婪地吸了两口。可能是太过着急了,刚吸进第二口,便一阵剧烈的咳嗽,背弓了起来,眼泪都流了出来。

“内森,你还好吧?”

他忙用夹着烟的手挥了挥,另一只手揉了揉流着泪的眼睛,抱歉道:

“哎,李先生,你别介意。我两个星期没怎么睡了。这次从美国回来,真是他妈的地狱边上走了一趟。一路上就给小日本的飞机和军舰追着。天没亮,我们从昆明飞过来,刚爬上云层就被鬼子的飞机盯上了。”

说到这儿,他停了停,又深深地吸进了两口烟,然后接着道:“该死的机长一直在云里面和他们兜圈子,颠得翻江倒海,我的胃和肠子都要吐出来了。可是,你猜怎么着,只要从云层里一出来,那龟孙子就又盯上我们了。最后我们无线电了四川的空军基地要支援。”

他望着窗外,吐出了一串长长的烟圈:“李先生,我这是第一次看见打仗。国军的一架战斗机从边上飞过去,驾驶员还敬了礼。可是他妈的也就五分钟吧,他就被鬼子飞机打中了。”

“就那么简单,你看着他起火,然后再听着砰砰几声。那飞机就跟人挨了几拳,抖起来,冒着黑烟,落到云层下面看不见了。”

“我至少看见两架飞机就这么没了。鬼子可能也是担心后面还有增援,向我们开了机炮,乱轰了一阵就撤了。”

此时他手中的烟已经烧到了手指边,内森下意识地又抽出一支烟,也顾不得等德诚,便拿了手中尚未燃尽的烟蒂,点着了下一支,又大口地吸了起来。

“美国怎么样?”我问道。

他摇摇头,叹道:“他妈的,糟透了。我回来时先到的珍珠港。那些炸坏的军舰还在那儿。多漂亮的船啊,就那样开膛破肚地躺在水里。最惨的是亚利桑那号。她就是平着沉下去的,桅杆还在水面上,油一滩一滩地浮上来,就是死不瞑目一样。”

“我们原本是该飞菲律宾的,可那儿也差不多完蛋了。我们还没启程,麦克阿瑟已经撤到澳大利亚去了。没办法,我们也改飞澳大利亚,然后是印度,缅北,最后才到了昆明。”

“妈的,英国人真是不中用,缅甸差不多丢光了。机场满是英国和国军的部队,都是从仰光撤出来准备去印度的。”

这些坏消息我们本也都是知道的,但由内森这么说来,更感到局势的无望。

他看着我,也能感到我心情的沉重,便拿出一根烟递了过来,说道:

“李先生,你也来一根吧。我原来也不抽烟,可现在没办法。最后啊,还就是这东西,最他妈的管用。”

我本没有吸烟的习惯,深吸一口便觉得一阵轻微的眩晕。

“我有一封信给你,李先生,”内森一边把手中的烟蒂重重地埝灭在烟缸里,一边从随身的皮包中抽出了一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递给了我。信封上并没有邮票,内里的信似也很厚。

“是伊莎白小姐让我带给你的。她很担心你们。”

我手中拿着这包信,并没有急于打开。

“她还好吗?还有白伊?”

“怎么说呢。伊莎白小姐的身体好像不是很好。你大概也知道,她小时候病过那一次后,眼睛是不行了,身体也受了影响,好像是心脏。一累或是心事太多都不好。虽然在美国,离战火还远,但是她已经好久没有白牧师的消息了。我看那些小鬼子在香港、菲律宾和新加坡的架势,肯定会把外侨都抓起来的。白牧师,哎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

“白莎呢?你最近可有她的消息?”

内森摇摇头,又点起了一根烟。

“一丁点儿也没有。一年前就断了联系。我托重庆的朋友到处打听,都说是去年春天就没了她的消息。我跟你说,她一准是去共产党那边了。”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李先生,我是无所谓。什么共产党、国民党,我他妈的一个洋鬼子反正也搞不懂,我就看谁打法西斯。现在我们和斯大林都握手了,更何况中国的共产党?”

说到这儿,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薄薄的嘴唇也紧闭着。沉吟了片刻后,他又道:“她一定是爱上了一个共产党,而且爱得很深,爱到可以放弃宗教。我无所谓她什么党,可她啊,肯定是非共产党不嫁的人。”

点着了第四根烟,内森向前探身,压低了声音,问道:“李先生,你说共产党能要一个洋鬼子吗?”

他这一问倒真是让我一惊,他估计也看出了我神色中的慌张,便狡黠地一笑,耸耸肩道:“你别紧张,我就是随便瞎说。李先生,你有酒吗?我想喝一杯,就得告辞了。”说完,他又放松了自己,靠在藤椅的靠背上,仰头吸着烟。

看来这战争不只是让山河破碎,也让人心在变。两年前羞涩单纯的内森现在无论是言谈还是形色已全然是另一番模样。苦叹中,我让德诚找出了一坛家乡的老窖,给自己和内森各斟上一杯。

他拿起酒杯,靠近鼻子,闻一闻,似是很喜欢那醇正的窖香,向我一笑道:“太棒了。还得感谢你李先生,在自贡教我喝酒。按你们中国人的习惯连饮三杯怎么样?”

我点点头,也举起了手中的杯,问道:“第一杯为什么喝?”

“打败他妈的法西斯狗崽子!”他说道,声音中已完全没有几年前的稚气,而是豪情万状,一饮而尽。

我似也被他所感染,虽平常难得豪饮,也一饮而尽,然后招呼德诚过来满上第二杯。

“第二杯呢,就为中国吧,希望她快快脱离苦难。”说着,他把杯高高举起,画了一个有力的弧线后又是一饮而尽。

“谢谢你。”我也喝下了第二杯,却已是面红耳赤。此时心中也是一股抑制不住的热气,借着酒兴,便自己又倒上了第三杯。

“这第三杯,”我道,“为所有我们爱的人!”

内森会心地一笑,脸上似乎又找回了一丝往日的腼腆。他抓过酒壶,也给自己斟满,一手端起酒杯,一手握住我,意味深长地说道:“祝她们幸福!”

“李先生,你保重。我三天后回昆明。如果有信给伊莎白小姐的话,你可以叫人送过来。”

内森走后,我没有立刻打开这信。我和伊莎白自分别已有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间,我们再未有直接联系。虽说白莎回来后,通过她,我和伊莎白又互通了音信,可我和她心中怕是都有了一层不愿去扰动的忘却。

我将信放在写字台上,沉思良久,虽然心情难复平静,但也不愿就此开封。墙上的挂钟寻着不变的节奏,陪伴时光的逝去,而我望着窗外渐强的天光,却是越发的不知所措了。

就在此时,一阵尖锐的防空警报又划破了长空。

“先生,您怎么还在这里?快走吧。”德诚已顾不上平日的礼数,拽着我的衣服便向外去。

我随着他,刚到门口,忽又想起伊莎白的信还在桌上,便又回屋中,拿上她的信才随着德诚进了临近的防空洞。

那天来避难的人并不多,我和德诚找了一块宽敞的地面坐下。洞外虽说已是春意渐浓,可洞里仍是寒气袭人,砖石上渗出一滴一滴的水珠,反射出暗淡的灯光。

背靠着石壁,虽然算不上舒适,但也有片刻的安逸之感。远处,洞穴尽头的灯光在此已是极微不足道,旁人只能在黑暗中忍耐着,而我手中却有着一封写在黑暗中,又可读在黑暗中的信。

此时一个孩子该是饿了,啼哭得甚是伤心,打破了洞中的寂寞。旁边几个下江来的邻居低声地叹道这不堪的局势对孩子却是最惨的。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小孩子的妈妈低声唱起了《半月》。她的歌声悠悠,口音中是软软的吴语。

“在那遥远的地方,闪着金光,晨星是灯塔。”

我闭上眼,听着歌声,心中想起二十多年前与伊莎白一起用手指阅读盲文。眼前的黑暗中浮起点点星光,那星光便会指引我心。

一、二、五是M,一、二、四、五、六是Y。那些久违的星座又缓缓升起,如爱一般,只要是爱过,可能分离但不会忘却。

“我最亲爱的朋友,”她的信这样开始了,便如我们最亲密那段时光一般的称谓。

“我们许久没有直接通信了。虽然白莎仍时常帮我们传递消息,但我猜想你我心中都有着一个不愿说出的感觉。你我相识在青春的年代,彼此也算了解至深。我知道你必定也会有同感,但先说出来还应该是我。这样也很好,不是吗?就像年轻时一样。

你必定知道,战火已经烧到了美国。我们彼此的国家正在为着同样的理想而战。自从战火在中国燃起,我便想起当年我们间的谈话。你的国和家对你是割不开的。即便你当时留了下来,看到你的国家和亲人面对的苦难,你的心是不会无动于衷的。要么你还是会回去,要么你的心会被痛苦所煎熬。这些都是我所不愿的。

我们分开二十年了,真难想象时间竟是如此快地逝去!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友谊能够持久,可是我们的友谊毕竟没有战胜时间和距离,也在一点点逝去。想到这些我也会忧伤。我说忧伤,你能相信吗?记得以前你总说自己有颗忧伤的心,而说我则是生活在一个超脱悲喜的世界中。

也许那时你是对的。那超脱悲喜也是一种幸福。父亲,两个女孩,还有你,这些都是主给我的赐福,哪怕是周围那无尽的黑暗也让我更能去品味爱。可是现在,现在我却觉得周边的黑暗中有种更可怕的孤独。

除了白伊之外,你们都走了,而白伊也到了婚嫁之年,终究也会走的。最近想到这些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比小时候知道永失光明还要难挨的恐惧。

我很久没有父亲的消息了。听说日本人在各处都已经把外侨关押了起来,因为我们把在美的日侨集中了起来,他们便如法报复。你应知道父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我真的有最坏的担心,也许今生再不会见到他了。

这一年,白莎也没了消息。我曾几次写信给她,却都是石沉大海。白伊总是安慰我说她们间有心灵相通的直觉,白莎很安全。但我对于她们两个就像母亲一样了解,虽是孪生,但性格却是不同。

白莎奔放而热烈,她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她的爱。我们曾不只一次在信中谈及她的彷徨和疑惑。其实几年前她便对我讲,已经对基督的教义有了怀疑。我知道那时她心中固然痛苦,但也有一种释然。宗教已经变成了她的枷锁,她只能扔掉它,去追求她爱的人和爱的事。

父亲如果知道,必定是会伤心的,就像当年你无论如何不能够受洗,又决然而去一般让他伤心。我不能说自己完全不伤心,可我也知道每个人看世界都是不同的。

你们虽每晚都看到星星,但却永远不会知道我在黑暗中看到的星光是怎样。你们心中所信仰的,我虽尽力去理解,却也是不能全知。我们尽可寻着各自心中的星光前行。

至于你,亲爱的朋友,我更无所求。其实你对于自己过于苛刻了。你只觉得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是莫大的幸福,你说只要能看到我的笑容便是一种满足。其实对我又何尝不是。我虽看不到你的笑容,但能感觉到你的心也是我的幸福。

我们各自的星光虽然未把我们指引到同一条路上,但谁又知道命运的安排呢?还记得我们读过的罗兰夫人的那句话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诗。”诚然如此,生命如诗,偶遇繁多,角色各异,却不知因果,只有等到主角谢幕才能见端倪。或许我们都还需等待?

最近,我的老病似乎又有些抬头,总是觉得心悸不已。既有为你们担心,但可能也确实是身体不如以前了。写了这么多,已有些累,虽然还有很多话,留作以后吧。

另外,你可能还记得我们的邻居西蒙斯教授吧。他家的儿子内森刚刚回到美国,说起曾到你家拜访。他也是个已经着了魔的人,心中爱着白莎,却是无法得到,便也随她去了中国。因邮路已断,我托他带这封信给你。西蒙斯教授特别叮嘱,盼你们这些在中国的朋友能照应一下他,也托我先行致谢。

亲爱的朋友,就此罢笔,望你珍重。

伊莎白”

可能是太长时间没有读盲文了,这封信读了将近一个小时。有时在一个词,一句话上要反复的触摸才能辨认。伊莎白想来是猜到我已不大记得那些缩写,所以把每一个字母都拼了出来。想着她信中说道字写多了,身体便累了,难免一阵辛酸。

这一个多小时中,只听到几次隐约的爆炸声,想来投弹的地点距离还远。不多时,解除的警报声响了起来。洞中气氛立时轻松了许多,原本的耳语也变成了欣喜的攀谈。

洞口打开,一阵阳光射了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拌着春意的清新空气。我揣着伊莎白的信,随着人流走回了光明。我没有马上回家,让德诚独自回去,一个人在山城的石梯和窄巷间徘徊,寻思着如何回这封信。

伊莎白说的不错,就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如不是她先说出来,我们心中共同的感觉还会沉默下去。可是,即便是她说出来,我仍不知如何启齿,走了一下午,还是毫无头绪,便也作罢。

回到家中,找出一张厚厚的牛皮纸,写了不多的几句。

“亲爱的伊莎白:

你的来信如黑暗中突来的光明,给这个春天带来了生机。你可能无法想象,我是在防空洞中,听着日本飞机轰炸的声音读完你的信。

我从来都是一个语拙的人,不知如何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和这份跨过二十年的心情。你说道我们的友谊在一点点逝去,我惭愧无比。是我没有勇气想起这些往事,也是我没有勇气思考黑暗过去后的未来。

我别无他求,只是希望我们的友情长存。我也很惦念白牧师,我们共同为他祈祷吧。

白莎已经长大,虽然仍不改往日的热烈,但也成熟了许多。我想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追求,我们也不必为她担心。

长久没有写过盲文了,但仍希望能够这样直接地与你交谈。请原谅我的简短。

想着你!

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