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将军夜引弓(1/1)

月色里,孙一突然发现,一队黑影正向自己的窝棚摸索。

这窝棚是白天日塌天分配给自己的,就在一百米外不远。傍晚时孙一同几位首领就在窝棚前商议夜间的部署,所以树林子营地内的人都知道。

“轰”的一声,窝棚塌了,影子迅速围了上去。

有影子低下身,仿佛在翻找什么东西。

孙一躲在树上,只能干看着。

但愿有人能早点儿识破贼人的调虎离山计,在贼人离去前赶紧回来一些人马!

过了好一阵子,终于远处奔来一队人,老远就停了脚步,“嘟、嘟”,传来两声短促的柳木哨音。

孙一翻身跳下柳树,离窝棚远了,拿出柳梢回了两声:“嘟、嘟”。

那队人马奔了过来,为首的是王二牛。

顾不上废话,孙一问王二牛:“回来了多少人马?”

二牛道,“就这些了!”

孙一望望,连自己算上一共十三人,贼人估计有七八个。

这仗可以打!

看见一个边军打扮的小伙子,棉甲垂倒大腿,背着弓箭,提着一杆长矛,孙一走上去问,“兄弟,箭法怎么样?”

小伙子答:“五十步……三十步没问题!”

孙一想,一步七十五公分,三十步二十二点五米,一个室内游泳短池的距离,有些近了,别人都“百步穿杨”,不过目前只能鼓励。

“好!够了!等会就看你的了!”

孙一又问:”你叫什么?”

小伙子答,“我姓李,叫……叫尕李广!”

孙一已经知道,陕西陇西二府的话和延安府略有不同。在陇西,尕就是“小”。“尕娃”就是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小伙子。“尕李广”就是“小李广”。

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就是陇西人。

孙一打量眼前这个十六七的“尕娃”,鼓励地点点头,“好,有志气!尕李广,跟着我。”

剩下的人分成两伍,孙一和王二牛各带一伍。

孙一特地嘱咐队里的庄稼汉,一会儿打起来,千万别分开,一定要互相配合。

一挥手,孙一和王二牛领着人冲窝棚压上去。

窝棚边的贼人也觉出不对,张头张脑地向这边张望。

孙一见偷袭不成,索性改强攻。

孙一让“尕李广”准备好弓箭,率队快步向贼人接近。

贼人也发现来人,吵吵嚷嚷地迎上来。

接近,再接近,孙一心里测量着,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二十五米,二十米!

孙一扬手,按下手电开关,一道雪白的光柱罩住最前面的贼人。

这家伙当时就咧嘴闭眼,右手挡在眼前。

“李广!射!”

“嗖儿——”一箭飞出,直入贼人左胸,孙一甚至听到闷闷的“噗”一声,箭头钻进肉里。

“好箭!”孙一大喊,“再来!”

孙一闭了手电,转腕指向第二个贼人,果断地打开灯柱。

“嗖儿——”,“噗!”贼人捂着胸退后两步。

“好箭法!再来!”

孙一第三次把光柱罩住一个贼。

这次箭飞出去的有些迟钝,“噗”地扎进了贼人右臂,居然来了个对穿。

“再来!”孙一喊道。

“爷,不成了。”

孙一扭头一看,“尕李广”弓已经耷拉到地上,右臂直抖,右手还在哆嗦着向箭壶里摸索。

“临敌不过三矢。”

孙一脑子里飞快地闪过一句话。

眼前的贼人仿佛被这三箭惹恼了,呐喊着飞跑过来。连右臂中箭的贼人,刀交左手,愣楞神也冲了过来。

孙一深深地感到弓箭的杀伤力有限。

孙一却不知道,眼前的贼人是打老了仗的。这时要是转身跑,那就是把后背让给了对手,咬着牙拼上几条命缠上去才有活路。

而孙一对弓箭,则是被武侠小说误导了。

后世一左一右为两步,明末清初为一步!

“尕李广”的步弓,是八力硬弓,每力九斤十二两,折合现代47.12公斤。开弓一次,等于一只胳膊要拎起两大袋面粉的重量;连开三次,边军连饭都吃不饱,“尕李广将军”力竭矣!

短时间速射,要求提前整理好箭羽。蒙古射法一次三箭,三箭之后就要重新花时间拔箭理羽,所以“尕李广”把所有力气都用在这三箭上了。

说时迟那时快,两拨人马登时撞在一处。

孙一没带兵器,他原以为靠手电和弓箭就能制住这帮土匪。没想到土匪反而更凶残。

没办法,孙一只好以手电为武器,指东打西,指示手下一伍的攻击目标。

但人不是动物,动物被照瞎了眼本能地会发愣;人被晃瞎了眼,会疯狂地挥舞兵器护住自己;而且随着手电光不时亮起,人眼会越来越适应!

孙一这边正在缠斗,王二牛那边一下子崩溃了。

毕竟孙一面前已经有三人中箭,其中二人重伤,王二牛前面的土匪还是生力军。二牛的人马本来就是边军和农民混编,这时没有了庄稼被烧的刺激,见土匪不顾一切冲上来,二牛这伍中的三个农民就被吓破了胆。

一个人吓得丢了叉子,转身就跑;剩下两个农民象被传染,拖着锄头、铁锹也跑了。

只留下两个边军和王二牛。二牛端着一只大叉子,两腿发抖,冲着前面的土匪直喊,“你别过来!你别过来!”

土匪还真就没过来。二牛的大叉子,挡住了他的来路,几次想绕过来,二牛的叉子却总对着他。

趁这个机会,孙一猫腰拾起地上的叉子,站在二牛身边。“尕李广”紧跟着孙一,举长矛护住二牛另一侧。两个边军见了,提刀一边一个,又结成一伍。

“二牛,稳住!”孙一鼓励王二牛。

二牛感激地对孙一点点头。

对面的贼人,绕了几次,却没法前进半步。

二牛的叉子本来就又宽又大,又加上孙一一把叉子,在他面前形成了一个一米宽的路障,不能直接往上撞,又绕不过去。“尕李广”却偷个机会,一枪下去,戳漏了土匪的肚子。土匪疼得倒地,边上一个边军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给他一个了结。

“就这么打!”孙一兴奋地喊。

五人在孙一的带领下,向最近的一个土匪逼去。

那土匪看着越来越近的叉子和长枪,可能是认为没法对抗,居然掉头就躲开了。

另一伍正和两个贼人对峙,孙一带队就向那二人压过去。

跑开的土匪绕了大圈,想从侧面攻击,却被两侧的提刀边兵顶着。

局面一下变成了两个伍前后合击二人,三下两下,两位就挂了。

除了两个坐在地上胸部中箭的,站着的土匪只剩下三个了,其中一个还右臂有伤。

三个土匪互相看看,突然撒丫子撤了。

“扑通,扑通”,从附近树上又跳下两人,拔腿就跑。

孙一没让追,问“尕李广”,“还能射箭吗?”

“尕李广”点点头,取下背上的弓。

孙一打开手电,罩住一个逃跑的贼人,那贼人吓的哇哇大叫。

“嗖儿”的一声,一只箭没入土匪后心。

孙一手电光换向另一个贼人,被白光罩住的贼人哭了,连滚带爬地往远处跑。

“尕李广”扬起弓,一箭吊射,一个优美的抛物线,箭射中贼人大腿,贼人扑通跌倒,放声大哭。

刚刚逃跑的三个农民又回来了,伙着其它庄稼汉,一起“敲打”地上两个重伤的贼人。

王二牛恨恨地喊道:“我认识他们!是马三的人!”

孙一拿起冲锋衣上的救生哨,放到嘴里,尖锐刺耳的哨音立刻划破夜空。

孙一下令:“全营抓捕马三!”

————————

参考资料(与情节无关,不感兴趣的读者可跳过)

弓箭

弓箭作为古代军中远程大杀器,每朝每代都有严格的规制。

以最为重视弓箭的清朝为例,清朝规定弓的强度单位为“力”,北京土话称“劲儿”。每“劲儿”九斤十二两,合5.89公斤,或13磅。

弓按照“劲儿”的大小,分为马弓、步弓、硬弓。顾名思义,马弓骑着射,步弓站着射,而硬弓,等于现代的“拉力器”,在武科举中是和重刀、石锁归为一类,合称“弓刀石”,是考校力气的,不是用来射箭的。

马射,步射的清代武举的考试标准弓是马三步五(马弓三个劲儿、步弓五个“劲儿”),想用更大劲儿的弓不管。

至于军中实战的步弓,早清是八个“劲儿”,乾隆改为六个“劲儿”。

超过十个“劲儿”,就属于硬弓。十个“劲儿”刚好是“一石”,所以有“一石硬弓”的说法。

明初朱元璋下发的军队训练考核标准(出自《明史》):

“射以十二矢之半,远可到,近可中为程。远可到,将弁百六十步、军士百二十步;近可中,五十步。”

朱元璋的一步是65厘米左右。

由此,步弓:远射将弁104米~军士78米,要求50%到达;近射32.5米,要求50%准确

清朝武举弓箭的考试标准(清朝一步为1.6米):

马箭,康熙年间规定:“竖立三把,各离三十五步,务要放马跑圆,三回九箭,中四箭者合式。”——56米。

步箭,康熙初年立射80步外的布靶,发9箭,中一箭为合格。——128米,只要求中1/9。

康熙三十二年,兵部得旨,“步箭大把以八十步为则太远,善射之人多致遗弃,嗣后著改为,五十步以中二箭为合式。”——80米,2/9及格!

乾隆二十五年,“又向来考试远把以五十步为程,改三十步,每人各射六箭以中二箭者为合式”——48米,命中率要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