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崔明丽也看着手中这奇怪的衣服面面相觑,着实没想到,在这湘西的黑苗寨子里面,竟然会出现这么奇葩的风俗。
我轻轻地拍了拍崔明伏的肩膀,还是然这家伙少说两句话,言多必失!这痋术的狠毒,相比那蛊术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不小心,我们三个肯定要交代在这里,我也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面前的这巫虺文,对于我们已然心有不满了。
“老前辈,为什么我们的丧服是大红色的呢?”我有些闹不明白地问着。
巫虺文笑了笑,我忽然觉得这家伙脸上的每个毛孔里面,几乎都在往外冒着寒意,这冷飕飕的感觉几乎侵袭了我体内的五脏和六腑,这个老毒物,一颦一笑都是这么的可恶,几乎让人猝不及防。
“外来的客人,若是参加寨子里面的葬礼的话,都是要穿这个颜色的衣服的。这个是我们祖祖辈辈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也请各位入乡随俗吧!”他点了点头。
但是我却摇了摇头,“是这样子的,我老是觉得我们穿着这大红色的衣服去参加出殡,是有那么点儿不合适,您看您能给我们一套白色的丧服可以吗?就跟他们是一样的!”我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指着站在外面的那些人。
可谁知,巫虺文却摇头轻笑,但是这笑意里面我可以明显地察觉出,他对我们三个人的不屑,“小伙子,正所谓入乡随俗,你既然来到了我们这里,你就要遵守我们的规矩,按照我们的要求,否则那就不叫入乡,而叫回家了……”
他说完,也不等我回答,便转身朝着外面走了过去,“小云,好好照顾三位客人!”他的话里面带着一种毫无商量的口气,并且浑身还带着一种“一去不复返”的姿势,等他走出了房间,崔明伏便猛地把这件丧服给丢在了一边。
“靠,这老王八犊子,他还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土皇帝’啊,神马东西,我们他妈的是去参加葬礼,不是婚礼的时候去当司仪,他搞清楚了吗?”崔明伏愤愤然地骂着,作势便要把地上的那件大红色的丧服给撕裂了去。
还好我眼疾手快地一把拦住了他,“喂,你给我住手啊,你若是毁了这玩意儿,他很有可能说我们对桑林婆婆大不敬,然后禁止我们参加出殡,那咱们不就玩儿完了吗?为了保证桑林婆婆的尸身完整,我们要去参加,并且还好查清楚这个寨子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崔明伏虽说心里面不高兴,但是却仍旧还算是听话地穿上了这件大红色的丧服,崔明丽和我也都穿在了身上。小云来给我们端晚饭,“三位哥哥姐姐,请吃饭吧,我们估计要到晚上的时候,这边才出殡!”
“什么?晚上?”我有些不解,“这个也是你们苗寨里面的规矩吗?”
小云的手一抖,碗里面的鱼汤当即洒了一地,“这个……我不知道,您三位还是先吃饭吧,其他的事情一会儿再说,可以吧!”
我们三个互看了一眼,顿时觉得今天晚上的出殡,应该没这么简单。
在竹屋里面等待了许久,大约晚上十点多钟地时候,我们三个才被小云通知说要出去了,出殡开始了。
“天,这到底是什么破规矩……”崔明伏轻轻地嘀咕了一句。
出门一看,这苗寨里面的人也纷纷都列队站好,一些人也准备好了芦笙准备吹奏,但是还是需要请灵出屋。
但是这出殡的阵仗,看起来还是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旧时出殡前,在中原各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 王”字上加一点,使“ 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
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
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
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 ,一直到满为止 。
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而在有的地方,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 ,右转三圈 ,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而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 ,女性用凤头凤尾 ,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但到达路祭棚的位置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
棺木抬起之前 ,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 。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有的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
次为仪仗、各种纸扎、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 ,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 ,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
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
中原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 人停锹不停”。
家人则要呼喊死者“ 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置于棺木一侧,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然而,在桑林婆婆的灵堂前,却俨然不是汉族的模样,可是面前的情形,却委实把我给惊呆了。
“草,这他妈的是在干嘛……”崔明伏扯了扯我的胳膊,他的声音颤颤巍巍。
崔明丽却干脆把脸给转到了一边,“这太残忍了。”
我深吸了口气,但此时正对上巫虺文的眼睛,那一双眼睛里面,充满了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