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宴会上如何化险为夷(1/1)

政务宴会一般需要严谨,最好在宴会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万一遇到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最好尽快找到合理的方法化险为夷。

政务礼仪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礼仪形式,它既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礼仪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政务礼仪更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礼节性的知识。政务宴会的礼仪作为政务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是公务人员应该熟知于心的,对于一些经常游走于政治边缘的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以备不患。

1.称呼要得体

下述正规的五种称呼方式,是可以广泛采用的:称呼行政职务;称呼技术职称;称呼职业名称;称呼通行尊称;称呼对方姓名。以下四种错误称呼,都是公务员平日不宜采用的:庸俗的称呼;他人的绰号;地域性称呼;简化性称呼。

此外,还有初次会面中的不适当称呼:无称呼——不称呼对方就直接开始谈话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不适当的俗称——有些称呼不适宜正式政务。“兄弟”、“哥们儿”等称呼,显得档次不高,缺乏修养。

不适当的简称——“南航”是南方航空公司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方性称呼——北京人称人师傅(出家人),山东人称人伙计(打工仔)。

2.言谈要把握分寸

古人有许多感言,简而不凡总让人读之久久概莫能忘。“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道出了在关键时刻“一言”的举足轻重。

宋代柳宗元有一句名言:“言而无实,罪也。”柳公把那些无事实根据的话,也就是不负责任的话视为犯罪,真可谓谨记箴言。凡夫俗子也好,商人官员也罢,长于“说”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要实事求是,用“分寸”二字管好自己的嘴,惟其如此,你才会过得塌实、从容,而且也无需为哪天因为说话失了分寸而闪断舌头忧虑重重了。

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别人无意说出的话,你可能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伤害,虽然当时的情景足以让你坚信对方的无意或口误,但你还是疙疙瘩瘩的;有时自己无意说出了一句话,当你意识到可能会涉及到对方的“禁忌”时,你后悔莫及,尽力注意不犯类似的错误,而且暗暗期盼对方没有放在心上。

真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且不必说同事、同学、好友间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就连夫妻间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只是夫妻间,对方可能会不依不饶,质问纠缠,而同事、同学、好友间呢?谁会为了对方一句无心的话语而把关系搞砸弄僵呢?

3.帮助别人体面地下台阶

在职场上和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你不妨学一点给人下台阶的技巧,以使你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适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建立良好的职场和社交形象。在关系重大的政务宴会上,更是如此。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我方举行的招待会上,一名苏军中尉负责翻译周总理的讲话,在翻译中,不知是他没听清,还是水平的原因,翻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代表团的一个同志在当场给他做出了纠正。这使周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感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苏军司令感到很没有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的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的不够完善”。并再一次慢慢重述了刚才被翻译错误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周总理讲完话再同苏军司令和其他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意同翻译单独干杯。苏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在干杯时都很是激动,特别是那位翻译更是被感动的举着酒杯,久久不放……为什么在政务宴会场合要特别地注意为对方留面子、注意给对方“下台阶”呢?这是因为在政务宴请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的社交形象和自己所代表团体的形象,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会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的反感情绪,甚至会和你结下终生的怨恨。同样,他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而对你产生更强烈的好感。这样,对于以后你们之间的交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一点恰恰是不少人所不重视和较为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