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苏杭之争(1/1)

作坊选址的考察进展顺利。正如吴县的当地官员所说,支塘的地理环境有着天然的优势,即便丝绸作坊产生污水,也能通过当地的江河进入下游,既不会对本地的农田产生危害,也难以对水质产生污染。这就基本杜绝了环境问题。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支塘的水陆交通便利,既连通着作为经济重镇的吴县,也能通过水路进入长江,去往扬州和娄县等地。这也就意味着作坊生产所需的原料,可以通过陆路交通运到支塘,而作坊里所生产出的丝绸,也能通过长江转运到别处。

综合这些客观条件,赵启明支持在支塘筹建丝绸作坊。

徐少监也当场做出表态,让江南织造署的官员立即赶来支塘。

这意味着支塘很快就能开始建设,也意味着江南各地的其他作坊,也将以此为参考来进行选址。

“吴县的作坊选址确定下来,接下来便是钱塘了吧?”赵启明朝徐少监打听道:“听说丝除了吴县之外,钱塘要建造的丝绸作坊是最多的。”

考察已经结束了,但赵启明和徐少监都没有离开。看着眼前这片土地,徐少监踌躇满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程似锦,当然还有荣华富贵。听到赵启明的话他才清醒过来,然后答道:“确实是如此。江南织造署在钱塘也有人手,就等着吴县的作坊选址确定下来,钱塘也筹建也能开始进行。”

钱塘便就是后来的杭州。

在赵启明的印象当中,苏州和杭州是江南丝绸的主要产地。也是在这里,诞生出了有名了“苏绣”。但赵启明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事了。

在他的推动之下,公元前的汉朝开始在江南发展丝绸业,同样将其作为发展重点。可见苏杭地区能成为江南的主要产地,不是因缘际会,而是自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

正如赵启明来吴县所见的那样,苏州很早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客观上存在着发展丝绸织造的基础,除此之外其本身的经济也已经很发达。至于杭州现在的情况如何,赵启明不是很清楚,但他知道在后来的竞争当中,杭州的发展是要胜过苏州的。

为何条件更好的苏州,会在后来的竞争当中被杭州赶超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赵启明朝徐少监请教道:“既然吴县和钱塘都是发展丝绸织造的重点地区,那在丝绸织造署看来,吴县和钱塘在丝绸生产上,谁更有优势?”

徐少监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若有所思的说道:“吴县和钱塘都有养蚕的的传统,如果是在从前,吴县应该更有优势,这是由于吴县的交通便利,距离中原也更近,但要说以后的发展,应该是钱塘更有前景。”

听到这话,赵启明意识到徐少监猜中了,便有些惊奇道:“徐少监为何断定,钱塘的发展更有优势?”

“海运。”

“海运?”

徐少监点头道:“考虑到吴县的距离中原更近,以后所产丝绸将主要运往北方,而钱塘距离娄县更近,有钱塘江入海的便利,钱塘也能有自己的码头,其所产丝绸自然是运往海外更为合适。”

听到这话,赵启明很是佩服。

徐少监是有作为的官员,可是现在看来,徐少监除了有作为之外,还有如此长远的目光,能判断出杭州的发展将会超越苏州。这在赵启明看来实在难能可贵,毕竟他也只是知道杭州会超越丝绸,却不知道原因。

听徐少监这番话他才意识到,杭州对此苏州最大的优势,便是杭州有钱塘江入海。说起来可能有些勉强,但的确能算作是沿海地区,在发展海洋贸易这个方面,自然要比苏州更有优势。

“中原有丝绸产地,吴县的丝绸运到了北方,还要和其他各地的丝绸竞争。”徐少监有些无奈的说道:“相比起吴县,钱塘的丝绸去了海外,却连对手都不存在。”

赵启明觉得徐少监说的很有道理。

考虑到交通情况,丝绸织造署决定要把吴县生产的丝绸运到北方,却无形中让钱塘有了更好的机会。哪怕在公元前的世界上,汉朝的本土市场无疑是最大的,但要是跟海外的所有国家相比,那自然望尘莫及。

且不说时代的罗马帝国,就算杭州的丝绸能运往南洋和印度,再加上朝鲜和日本,那也基本上可以超过本地市场。更何况吴县的丝绸去了北方,还要去和其他的丝绸产地进行竞争,而钱塘的丝绸到了海外,就像徐少监说的那样,根本就连对手都找不到,完全可以垄断全部的市场。

如此这般,杭州在地理和交通方面的劣势,反倒成为了优势。

“那既然如此,为何丝绸织造署设立在吴县?”赵启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钱塘的发展前景更好,要是丝绸织造署把重点放在杭州,那钱塘的制造业不是能如虎添翼?”

徐少监饱含深意的说道:“吴县的丝绸是要运到北方的,其中就包括了上缴宫里的部分。保证宫里所需丝绸的生产和运输,这才是丝绸织造署的主要职责。“

听到这话,赵启明深感无奈。

尽管静安公主已经跟他多次说起,但他在看待经济问题的时候,总是容易忽略掉政治。他可以说自己这是就事论事,但是在静安公主看来,这是不成熟的表现。

他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在丝绸贸易的问题上,只考虑了到了市场前景,却忘记了丝绸织造署的职责是侍奉汉武帝。对丝绸织造署来说,哪怕杭州的丝绸生意再大,也远没有侍奉汉武帝重要。

“钱塘的作坊选址,既然已经有了可以参考的标准,就不劳小侯爷亲自去了。”说到侍奉汉武帝的事情,话题就变得很敏感,徐少监点到为止的结束了话题,然后感激的朝赵启明道:“小侯爷事务繁忙,却能亲自来来到吴县,为江南织造署出谋划策,这就已经帮了大忙。”

“徐少监这话就见外了。”赵启明也很识趣,不再作苏杭之争的讨论:“但是作坊的选址确定下来,后续的建造只要根据图纸进行即可,我这次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小侯爷这就要走?”

“也是时候回娄县了。”赵启明想起了静安公主和蝉儿,心里很是思念,但这些话是不能跟徐少监说的,只能朝徐少监道:“海事监也还有事要我处理。”

徐少监看着赵启明,很是遗憾道:“真是可惜,要是小侯爷能在江南织造署任职,那江南的丝绸织造,肯定能很快就发展起来。”

“我要是来江南织造署任职,那徐少监可就不是主事了。”赵启明开玩笑的说道。

听到这话,徐少监立即拿出自己阿谀的表情,朝赵启明道;“小侯爷要是愿意来,在下理所应当要让贤,何况能在小侯爷手下办事,也是在下的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