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圆通观(1/1)

之前的路虽说有些累,但还不至于难走,走出财神殿不到十分钟,便拐进了一个岔路口,继续向上走去。

爬了一小段砂石路,就看见一条通往山上的台阶,每个石阶都是用整条的石块开凿而成,长不到一米,宽高不等,有的宽度都不到二十厘米,甚至只有十厘米。

还好我穿的是靴子,就是苦了老给,本来登山就累,还穿了双人字拖,脚下出了点汗,走在又陡又窄的石阶上直打滑,现在连叫骂声都没有了,认认真真的扶着两边的铁管扶手向上攀爬。

可走在最后面的小道士好像就没有那么费力,如履平地不说,还经常站在下边看着我们笑。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我和老给被累的汗流浃背,虽说山上有风,但仍是汗流不止,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酣畅淋漓...

走过一段通往山上的石阶,又是一段蛇形的砂石路,老给脚滑,多亏了那根登山杖,不然还不知道滚下去多少次了。

过了个拐小弯,路边星松的种着瓜果蔬菜,老给一看顿时眼前一亮,也不管有没有人看守,钻进菜地就掘了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往身上蹭了几下,咔哧咔哧的嚼了起来,走出菜地,又给我递过来一根。我也是被渴的要命,也管不了这样的行为好不好了,先解解渴再说吧。

小道士在一旁呵呵直笑,老给见状,含糊不清的说:“哎你笑啥呢,吃个黄瓜也这么有意思吗?”

“小道并不是笑胡道友吃黄瓜,只是感觉胡道友做事潇洒自然,豪放不羁!”

“那是!”老给听小道士夸自己,不由得又洋洋得意起来,咬黄瓜的力气都随着变大,咔嚓咔嚓的直喷的黄瓜渣横飞。

经小道士介绍,庙里一切几乎都是自给自足,一年四季的菜都要靠自己解决,夏天自然好说,随便种点什么就吃什么,可冬天就要靠储存的一些白菜、土豆、萝卜等不容易腐败的蔬菜过冬,和东北地区普通家庭一样,虽说政府也定时供应,但大都是粮食,庙里只有师徒三人,也好对付。

说话间便来到了圆通观,整体感觉没有佛寺的那种宏伟大气,几间古朴的砖瓦小舍,坐落在半山腰上,与周围的青石古松倒也相称,不禁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乡野篱园,不与世俗争名逐利,隐居伴山悠然自得,不禁随口赋诗一首。

“闲游深山入陶家,半掩柴扉菊径狭。南山依旧悠然意,新主庭前事桑麻。”

“我说,南宫?南宫!”

“啊?”我还沉浸一片诗情画意当中,被老给这么一提醒,才又警醒过来。

“一个退二线的老师,有啥好拽的,登个山还作首诗!”

我白了老给一眼,对小道士笑了笑,向着圆形的门洞走了进去,人家都是山门大开,而眼前的这家圆通观却是门洞大开,中间还立了根灰色的柱子,柱子上还包着宽松的灰布,这是什么规矩?

心中不由得奇怪,走近发现这两根柱子下还压着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顺着柱子往上看,天呀!还有一个脑袋,原来是个大活人!

我的身高就有一米八多,可看他还要仰着头,少说将近两米的个子。原来是他太高,在门洞里没看见脑袋,再加上太瘦,被我误认为了柱子...

“卧靠,这谁呀,这么高,杵这干啥呢?”老给仰着头问他。

看到这个又高又瘦的道士倒让我想起了一个场景,秋天刚下过雨,一根狗尿苔挺直了腰杆,顶着一个小脑袋破土而出,不禁有些好笑...

“这位是我师弟,泰常!”

“是啊,真是太长了!”老给眯着眼睛看着泰常的小脑袋说。

“不,道友玩笑了,我师弟的道号叫泰常!”

“是太长了,这是吃啥长这么长的呢?”

泰常道士表情木讷,并没有对我和老给的异样眼光作何态度,对着泰平道士说道:“师父在里面等着呢,让我来迎师兄!”

泰平道士点了点头,便引着我们又跨过一个门洞,向另一进院子走去,进了小院子,只见满地都是茄子丝,豆角丝,还有萝卜丝,有的已经风干了,有的还是新切的。这也是东北地区储存冬菜的一种方式,冬天时拿出来用开水泡过后,炒点肉丝,炖个鸡肉,另有一番风味。

这时,方圆道长从厢房里走了出来,满脸笑意:“你们来了?”

方圆道长本是道教副教主,位在八方掌教之上,与钟离子共同主理道门琐事,可谓是位高权重。可奇怪的是,道门一直以来都只有这两位副教主主事,教主的位子一直空缺至今,也曾问过爷爷,可爷爷也只是一叹了之,并不多做解释。

我见到方圆道长,马上回礼道:“道长怎么知道我们会来?”

“哈哈哈...缘分!泰平泰常,沏茶!”

“哎我说道长,你是真会给徒弟起名,矮的叫太平,高的叫太长,这要是再有个胖徒弟是不是要叫太宽呀?”

方圆道长听得一愣,随后哈哈大笑道:“哈哈哈,贤孙果然不输当年的胡广成呀!”

“哎我说老头儿,挺大个岁数还挺爱占便宜,谁你孙子!”

“那胡广成是不是你爷爷?”

老给坐在台阶上,白了一眼方圆道长说:“有名叫名,我叫胡给,哪那么多臭讲究呀!”

方圆道长见老给并不买账,也不生气,捋了捋一寸多长的胡子说:“此泰非彼太,我这两位徒弟本是我外出回归道观时,捡到的两位遗孤,看其面相本是命格轻贱之人,故而贫道取其五岳之首“泰”字为辈分,另取其道法自然之平常为号,望其修道轻重有度,应和天理,故为泰平、泰常,并非二位所想呀...”

我听得一阵哑然,原来是这么回事,还以为这道号是从身高上来的呢。

老给也是一阵干笑,看着泰平泰常拿出实木方桌,三个木头墩子,又拿出一套茶具,一高一矮,一平一长,呵呵...老道士可真会捡孩子。

坐在木墩上,喝着刚泡好的茶水。

时至中午,山雾退去,一眼望去远方山峦环抱,树木苍翠,蝉鸣鸦啼,绿意盎然,好一个风景幽清的宝地。

方圆道士笑盈盈的看着我和胡给说:“此行外出历练可有什么具体规划呀?”

“啥规划不规划的,大中午的不吃饭在这喝什么茶呀,还一点茶色都没有,闲聊能顶饱呀?”

我用力的用胳膊杵了一下老给,对方圆道长歉意的笑了笑,回头瞪着老给骂道:“你忍着点,哪那么多废话,嘴上按个把门的!”

“呵呵...道观冬夏都是两餐,故而没有照顾到二位贤孙!”说完对着前院的泰平喊道:“泰平,为二位准备一顿餐食!”

“是!师父!”

老给又喝了几口茶水,可能嫌我们说话无聊,便晃晃悠悠的走了出去,不是又去摘黄瓜,就是去前院找泰平他们了。

我对方圆道长说:“说到规划什么的还没有,爷爷在走之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只是说勿望本心,道法自然即可,所以暂时还没有更加确切的去处,既然是拜山寻师,那就走一些名山大川,钟灵神秀的地方,说不定就碰到了!”

“嗯...”方圆道长长嗯了一声,继续说道:“修道既是修心,最后心中有道,便算略有小成了!”

“心中有道就可略有小成了吗?我心中一直都有道呀,什么时候才能略有小成?”

方圆道长哈哈大笑,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远方,不再说话了。

方圆道长是一位道门大能,所指的道应该和我想的不一样,爷爷以前经常说一句话“道法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用出来的”,别人说的只是别人的心得,对别人有用,可对自己却是未必,只有经过自己探索的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可能也是初来山区,而且时逢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一时竟不想离开了,所以我问方圆道长有没有住的地方,打算多呆几天,方圆道长笑呵呵的说:“天下修士本一家,既是自己家,那就想呆多久呆多久!”

我听的心中激动,最起码能安安稳稳的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呆着,想想就好开心,好期待。

和方圆道长又闲聊了几句,老给从外院走了进来,手里拿着西红柿,边走边说:“泰平说饭好了,天也不热就在这吃吧!”

我点头说好,便起身去帮忙捡碗,走进小厨房却遭到那个比呆瓜还要呆傻的泰常的拒绝:“师父说你们是客人,应该我来捡碗,你们不许碰!”

老给冷哼了一声,嘴里不知道嘀咕着什么,便走了出去,我也是满脸尴尬的说了声谢谢后,才又走回到了后院。

四菜一汤上桌,素炒蘑菇,西红柿炒黄瓜片,土豆炖倭瓜,酱茄子,外加一个丝瓜汤。

两炒两炖一碗汤,把路边种的蔬菜一样没少的都搬上了桌子...

主食当然也是有什么吃什么,两根煮熟的地瓜,一小盆白米饭。看其菜色还很有食欲,最可贵的是,这可是完完全全的山里绿色食品,没化肥没农药,虽说家里的也天然绿色,可人家这里的蔬菜可都是山上长的,呼吸上面的新鲜空气,味道肯定不一样!

老给迫不及待的盛了饭,刚要下嘴,看着师徒三人却没有一起吃的意思,强忍着不流出口水来问道:“那个...别客气了,一起吃吧!”

我看桌子上只有两只碗两双筷子,好像根本就没打算和我们一起吃,我也向师徒三人投去询问的目光。

泰平对这我们笑了笑说:“我们和师父都习惯了每天两餐,你们吃吧。”

“师父说修道之人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所以不能吃!”

老给咬了口地瓜,斜眼看了看泰常说:“说的好像多高尚似的,我就没那么多规矩,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活的太累,死了阎王不收!”

我轻咳了一声,示意老给别瞎说话,没几句话的功夫,老给的一根地瓜已经没了,拿起了我的那根自言自语道:“南宫太瘦,吃的不多,剩下也是浪费了,我帮你消灭一半。”

还不等我反应过来,上手掰去一半我手里的地瓜,只剩下一个小尾巴放到了我的碗里,我是一阵的无语,可碍于旁边有方圆师徒三人在,不好抢回来,只能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后,别别扭扭的吃了起来...

还别说,泰平的厨艺还真可以,咸淡正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饭菜大半被老给那个饭桶抢去了,还埋怨说我最近的饭量涨了,抢了他的那份,我只能嘴上挂着笑意,不好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