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你来着,但是我跟随太子不方便带着她,就把她留在了京城,一切都好。”赫晨关还是那样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

“那个如烟姑娘……”秀谷还是记得这回事的。

赫晨关抬眸看了她一眼:“已经娶进门了,怕是这个冬天就要生产了。”

“这样呀,还真是好事。”秀谷真心为他如今的圆满感到高兴。

说话见,秀谷做了两个小菜两个热菜,一个西红柿鸡蛋汤。

端上桌,秀谷抱过依依,李青川陪着太子坐下来一同用餐,王里正已经告退回家去了。

太子唯恐他们拘谨让全部入座,秀龙和虎牙看了看秀谷,直到秀谷点头才乖巧地坐下来。

平婉看了一眼桌上的饭菜,撇撇嘴巴:“皇兄,只怕这是今年吃到的最难吃的食物吧?”

秀谷凉丝丝地望了平婉一眼,公主了不起呀!

太子冷冷瞪了平婉一眼:“不可以放肆!”

平婉冷哼,赌气地起身走了。

赫晨关立马追了出去。

太子只是摇头:“我这妹妹被母后宠坏了。”

李青川和秀谷也不多言。

平婉被赫晨关劝了回来,坐下来突然对秀谷说:“听说你会魔术?”

秀谷放下筷子回道:“不过雕虫小技而已。”

“是吗?那我倒要看看。”说完把一碗米饭推到秀谷面前:“你能把这碗米饭的米排队吗?”

太子冷色:“平婉,不可以胡闹!”

平婉不听,蛮横地说:“我才没有胡闹,都说她魔术厉害,那我就要看看她有多厉害,有没有京城里的魔术好看,要是没有这个本事,谁再说她魔术厉害,我就砍掉谁的脑袋!”

这皇家的公主都是这么刁蛮不讲理的吗?

秀谷淡然一笑:“当然可以,不过公主,现在一粒粮食都很宝贵的,我让这些米饭排队,但是总要让它们有个去处,公主张开尊贵的嘴巴,让它们排队走进公主的嘴里如何?”

“放肆!本公主的嘴巴也是你可以用来使用的!”平婉十分傲娇地昂着脑袋,不肯配合。

秀谷却不亢不卑:“如果这样,那恕秀谷难以从命,可知道一碗饭可以救活一个人,要是浪费了这一碗米饭,是会遭天谴的。”

平婉觉得秀谷不仅抗她的命令,还拐弯抹角地谴责她,愤怒地起身指着秀谷:“本公主的命令你不听是吧?赫晨关把她给我拉下去掌嘴!”

“好了!”太子突然砰地把筷子放在桌子上,微微怒色对平婉说:“闹够了没有?再闹,下一次就绝不会带你出宫来玩!”

平婉立马笑起来,挽着太子的胳膊:“皇兄息怒,我不过只是见识一下她的本事而已。”

薛景恒目光凉凉地望向那个刁蛮的平婉,接触到薛景恒的冷意,平婉才收敛了许多,“算了算了,不过徒有虚名,本公主不看了。”

一顿饭吃完,太子领着平婉告辞。

一路上,平婉一直念叨:“什么神奇的魔术,我看就是浪得虚名!”

“好了婉儿,再这样胡闹,哥哥就不带你出来玩了。”太子板起面孔,平婉不服却又不敢真惹皇兄生气也就别别扭扭地坐上前来迎驾的车马。

太子偏头问赫晨关:“你说见过这个李青川?”

赫晨关拱手回话:“卑职确实见过他,他当时是景王的护卫。”

太子微微蹙眉,眼中神色晦暗不明。

景王护卫?景王如今已经回京述职,从未提起护卫一事。

看起来,这富扬县还真是要长留一顿时间,他倒要看看那个老王爷到底隐瞒了什么?这个李青川真实的身份到底是谁?

秀谷收拾好了灶屋回房,听到谦谦正在和李青川说好,她本想走开,但是谦谦提到了赫晨关。

“那个赫晨关不能留,请主子下令杀了他。”谦谦冷冷说道。

秀谷砰地推开门走进屋子:“赫晨关不会胡说八道的。”

她相信赫晨关不会做出出卖朋友的事情。

薛景恒挥手,谦谦退下。

秀谷走过来坐到他对面:“赫晨关根本不知道你是景王,他只知道你是景王的护卫。”

薛景恒眸色深沉,睨着秀谷,勾唇一笑:“你那么紧张干什么,我又没有命令非要杀掉赫晨关。现在有替身在,一时半会儿没有人会怀疑我是景王。”

洪荒之力无法练习,他只能等到眼睛好了之后才能修复内力,所以他也只能憋屈一段时间。

其实以他身边暗卫的武力,即便这个时候出来也没有问题,关键是一旦出来就要和秀谷分开,这是薛景恒怎么也舍不得的。

所以谦谦才觉得主子现在越来越感情用事了。

感情用事也好,薛景恒就想放肆一会儿。

做景王有名有势力,但是他并不快乐,原来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这样的。

那些圣贤之人说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贤德的人,也是快乐的人。

“我才没有紧张,我只是担心依依那么小就没了爹……啊,你怎么又打我。”秀谷揉着被他打疼的屁股。

薛景恒揽过她抱在怀里,低头蹭着她鼻尖:“再说这样的话小心我重重地打你屁股!”

什么鬼话,居然敢说依依没有爹!简直反了这个女人。

秀谷揉了揉他脸蛋:“好了好了,以后不会说这些,但愿老天能够真的下雨,让大槐里不用遭受这样的灾难。”

鼎落定了,但是雨还是没有下。

三伏天过去,本该成熟的秋季作物焉巴巴的,就是抗旱能力那么强的玉米也长的凄凄惨惨的,每个杆子上结了一个小的可怜的棒子,掰开来不过稀稀拉拉几个籽籽。

期间也用井水灌溉过,但是却是杯水车薪,似乎起不来什么作用。

不知道那个村的里正又传出什么用心不虔诚的说法,于是各个里正要求每个村子每户人家每人要抄一百遍经文。

王里正将此事传达给全村,有人欢喜有人愁,因为抄经文要用笔墨纸砚。穷苦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人置办这些笔墨纸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