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上大部队后,乔北溟下达了就地休息的命令,以保持随时可以作战的充沛精力。
汇合了卓不凡、陈成、张天采、莫离、高浪等捷胜军高层后,向他们详细的介绍了金雕带来的情报。
卓不凡笑着道:“辽东、安市、木底州三城是高氏固有势力,夫于、南苏州则由忠于渊氏之人担任城主,看来高句丽这两大派系果真走到一块儿去了。”
莫离目光炽热道:“五城主力让我们成功的调走,现今五城虽不能说是无人坐镇,但所留兵力想必也没多少了。”
陈成问道:“你是说咱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下他数城?”
莫离答道:“小侄是这么想的,这些狗贼子把我们逼到这里,不干点什么实在有负此行。”
高浪接道:“我赞成,区区一个盖牟城,实在不能泄我心头之火。”
张天采皱眉道:“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拿下盖牟城,通过水路返回中原!如若行军不密,让人窥得行踪,那么,我们岂不是永远也回不到中原?”
莫离舔舔干裂的嘴唇,道:“我觉得可以这么来干。”
卓不凡见乔北溟没有出声的想法,便说道:“说出你的想法。”
莫离精神一震,颇为急切道:“夫于、辽东、木底州、南苏州太过遥远,就算我们打了下来,最终也将重新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而安市城却不同。首先,安市城在我们前往盖牟城路上;其次,敌人没有想到我们放弃了陆路改走水路,在主将离开的日子里,防卫方面必然懈怠。第三、安市城多年没有战事,又处于辽东腹心,在没有战事时往来不禁。”
他看了大家一眼,笑着说道:“通过以上这三点,我们完成可以以经过安市城时,派一队精锐混入其中,为攻取这座重城而做好准备!等到拿下盖牟城,掌控了港口后,主力大军趁安市城尚未反应过来时,里应外合的攻入城中,像国内城一样,一把大火的把它烧个干净。等狗贼子们赶到,咱们已经到了海中心了。”
卓不凡看乔北溟直愣愣的盯着地图上的安市城,问道:“对于莫离的计划,将军你怎么看!””
乔北溟终于把心神从地图上抽了出来,不答反问:“卓叔您呢?”
卓不凡差点没被呛着,不过还是认真道:“莫离的计划大有可为。不过,在执行这个计划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盖牟城、安市城的情况,如果两城兵力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打。反之,便专攻盖牟城。”
“卓叔可知此二城之底细?”
卓不凡颔首道:“这安市城我了解过,地形地势极为险要,所居位子正好与辽东与平壤之间,是通往高句丽巢穴最坚固的堡垒,也是必经之路。安市城中有兵三万八,城主乃是寒门出身的杨万春。”
果然是他!
乔北溟的表情有些吃重了。
尽管杨万春在高句丽有些名不经传,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没有一个小觑他的存在,而乔北溟恰好是其中之一。
在他记忆中的李世民东征之战,便是止步于安市城。唐军未攻下安市城,李世民又见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军队的粮草将要耗尽,只得下令班师。
造成李世民东征失败的主将便是安市城的城主杨万春,此人极为了得,深得兵法之要,不论防守进攻都表现了极高的水准。最后连身为对手的李世民都对杨万春产生了欣赏之意,撤军的时候特别赐百匹绸缎以资奖励。
乔北溟虽然自信,但他绝不自大,对于这样一个连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李世民都奈何不得的人物,他还真不想去招惹,最少现在不能。李世民有大军几十万,战将千员,粮草无数尚且沉沙折戟于安市城下,仅以捷胜军这两千二百多号人,要想拿下安市城简直是痴人说梦。
就算捷胜军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优势,但可别忘了,安市城里还足有八千多人呢。能让李世民退兵还朝的杨万春带出来的八千人,跟高惠贞这种浓包带出来的兵能一样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将军,干不干?”见乔北溟神色百变,莫离颇为期待的问。
乔北溟哼道:“怎么干?”
莫离搔头道:“就像我刚刚说的啊!安市乃辽东三城最小的一个,且兵力不过八千,我们完全可以攻其不备嘛。”
“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乔北溟侃侃而谈道:“新城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里落陷,除了攻其不备、偷袭得手,关键其实是新城人无人,无能人。假若当初有一高明的统帅,在第一时间出面安抚军心,并指挥军队作战,那么我信一定会在对方的人海战术中湮灭。”
“除此以外,新城规模宏大也是导致它迅速陷落的原因。新城城西与城东、城南与城北往返一趟最快也要大半时辰。这战况如火,片刻都耽搁不得,从事态发生到知晓,等分守四城的守军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而我们将力量凝于一处,能够游刃有余将赶往事发地的援军一一击破。所以说……”
乔北溟看了陷入深思的众人一眼,继续道:“城池大小与城池的固守并没有多少关系,诚然大城有大城的长处,但小城有小城的优势。小城因为城小,往来之间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可以更好的缩成一团,很多地方也能面面俱到。如果再配上一高明的统帅坐镇中枢,指挥军队作战的话,小城反而比大城更加难攻。如果我是安市城守将,如果被人偷袭得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守住一城一门,只要做到这一步,我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只因这里是高句丽的腹心,只要坚持到四方援兵抵达,即能坐享胜利的果实。”
众人听着乔北溟有理有节的分析,暗自叹服!
卓不凡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对于乔北溟的话他是一听就懂,叹道:“若昔年隋朝诸将也有将军这份严谨慎重之心,区区高句丽又哪里抵挡的住中原的百万雄师。”
他在高句丽多年,也了解高句丽的国情。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疯狂的吸纳中原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文化知识,让他们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优秀的人才相继冒出,或许他们不如历史上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类惊才绝艳,但是个别人物还是能够与中原的一流将帅相比的。在特殊的环境里,即便是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类国士无双的人物,也未必就能够稳胜次他们一筹的大将。
隋朝顶级大将高颖被高句丽打的全军覆没便是最好的例子,论战绩高颖能够完爆渊子游,论才智高颖出将入相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平定三叛,统一江南,征服突厥不是主帅就是主谋战术策划人,也不是渊子游能够相比的。怎么说渊子游都要逊色高颖一筹。但是高颖所指挥的三十万隋兵,愣是让渊子游以少胜多打赢了。
所以说,这战场之上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并非谁的能力强谁就能取胜,充其量也就是多点胜算而已。
当年的隋朝实力雄厚,以百万之众东征高句丽,从而使全军上下都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觉得区区弹丸小国蛮夷之邦,面对他们的百万大军那有什么反抗的余地。这过度的自信便是骄傲自负,也应了那句古话,骄兵必败。
卓不凡也一直考虑这个问题,认为隋朝惨败不外乎两点:杨广乱指挥是一点,其次便是心态问题。
现在的捷胜军经过一系列的胜仗,全军上下弥漫着一种盲目的乐观。
卓不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年轻气盛的乔北溟错误的低估高句丽,从而把捷胜军带向败亡。
然而现在看来,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只因乔北溟始终保持着那一份清醒,即便取得一系列出色的战绩也没有半点改变,这使得卓不凡老怀大宽,也彻底的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