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云动第六十六章焉能不败?(1/1)

漫天大雪中,一个披着兽皮的老头,一口老酒一口肉,看了看莽莽林原,看了看日月星辰,摇着鹅毛扇掐指一算,成竹在胸地说出了“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名言。

虽然萨尔浒之战,明军败得异常惨烈。但朱由校根本不相信这种诡异的画风。虽然御用文人烧尽脑汁运用了各种春秋笔法,却丝毫掩盖不了萨尔浒之战中,许多禁不起推敲的细节。

很多人指责说,明军作战力量的分散是失败的主因。因为当时通信不畅通,难以统筹调度。这确实是事实,可是后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后金是怎样做到,几万人协同一致作战的?文人喜好用什么后金‘号令一致,令行禁止’来遮掩一切。如果在草原或者平原,这样的说法可信度极高。但萨尔浒一战是在密林和雪原之中,后金的军令是怎么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到各个部队的?

几万部队中的前锋,中营和后帐,还有辎重,哨兵等等,在辽东深山密林里展开的话,宽度和广度会达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他有爱疯,还是有微信?能做到精确定位?如果后金不展开部队而是统一行动,怎么可能不留下一点痕迹?真当锦衣卫是傻子?

后金在重创甚至彻底歼灭一路明军后,立刻投入了下一个战场埋伏作战。从三月初一开战到三月初四击败刘綎大军,后金军在时间上拿捏之准确,行动之迅捷,已经远远超过了时代。就算后世协同能力作战最强的美军,同期也只能达到三到五万人的水准。

另外,明军参与作战的总兵力是八万六千人。兵力最少的刘綎一路也有一万大军,后金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明军重创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战场?那些被围明军都排好队等着被你抹脖子?借用后世名言,就是几万头猪也得抓一段时间。

至于后世某些人洋洋自得吹嘘的后金骑兵如何如何,这更是虾扯蛋。后金向来以重步兵为主,骑兵为辅。以萨尔浒一战为例,后金如果真的以骑兵为主,这得需要多少马?他真养得起这么多马,干嘛没事还去蒙古敲竹杠?人家蒙古兄弟养马也不容易…

……………………………………………………………………………………..

朱由校的脑子里,不断重复这些已经想了很久的事。此时天上的雪花飘撒得更加更密集,他紧了紧衣领道:“刘招弟,我们在萨尔浒究竟怎么失败的?你详细给朕说一下。”

刘招弟想了想,叹口气道:“皇上,这失败的原因,太多了。小的一时也不知如何说起。”

“那就先说说杨镐,他当时是辽东经略。现在还被关在大牢里等候发落。”

“皇上,在小的看来,当时杨镐采用分兵进攻的做法没有错。”刘招弟苦笑道。

朱由校咦了一声说道:“你详细说说。”

刘招弟皱着眉头想了想道:“皇上,辽东不同于河南山东等地的一马平川,那里山高林密,大部队根本施展不开。将部队分兵进攻,而不是集中攻打一处,才符合山林作战的特点。我义父是山林作战的行家,他对于杨镐的这个安排,也没有意义。

部队集结之初我得到的消息是,我大明军队有八万六千人,海西女真叶赫部一万人,朝鲜军队一万三千人,总共有十一万多人,再加上民夫,总人数超过了二十万人。

皇上您想想,这么多人,怎么可能在辽东那种地形里展开行动?一旦遇见敌军精锐突袭,没等后军展开迎战,前军说不定就崩溃了。到时候,整个部队就会溃散。皇上,您没见过什么叫做一败涂地和溃兵如山倒,这想拦也拦不住。”

朱由校咬了咬嘴唇道:“那后金是怎么做到,在同一地点几万人协同一致作战的?他可是有数万人的部队啊。”

……………………………………………………………………………..

“皇上,这很简单,伏兵而已。后金事先重兵埋伏,而后骑兵机动。”刘招弟再次苦笑道。

朱由校瞪着眼珠子道:“伏兵?后金面对的可是我大明数万精锐啊。万一后金伏击失利怎么办?而且几路明军都不是吃素的。这到底怎么解释?”

刘招弟摇摇头道:“不,皇上。真正开赴战场的时候,已经没有八万精锐了。”

朱由校的眼睛鼓得像个铜铃:“你说什么!!你把这事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刘招弟抿抿嘴唇说道:“皇上,小的曾经听义父说过。嘉靖年间定制,辽东额兵为九万四千有奇,后来有人上奏说当采简精锐之策,故按定制称九万。

可是辽东额兵向来不足,逃兵严重。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就任辽东巡抚的李化龙,在奏疏中也指出额军‘虚名者多,见在者少’,‘计一营之兵,不足一旅之数’。

另外,萨尔浒之战前,抚顺、东州、玛哈丹三城及五百多个堡寨都已为后金所陷,广宁总兵张承胤所领一万军队全军覆没,辽东额兵己大减原数。后来多从卫所中抽调青壮补充。这些卫所兵实际多是农民,根本不懂打仗。

因此辽东实际额军只有六万多人,而这些额军又都各有防守之责,不可能全都集中参加萨尔浒一战,因此可出动参战的只有二万余人。而这两万人就是时任西路军主帅杜松的主力部队,也可以说,参战的大明主力部队,只有这两万人。”

朱由校倒吸一口冷气道:“不是还有六万人吗?另外还有海西女真和朝鲜军队呢?”

刘招弟面色阴沉地说道:“杨镐当时计算过,蓟镇、宜大、山西、延宁、甘固八处援兵和辽镇召募新兵及各土司兵丁所有加在一起,可得六万。但这六万人是什么?和一群猪差不多。这些地方的援军根本不是精锐之师,那些边军将领都藏着掖着,谁心里都有小算盘。

而且,所调之兵皆伏地哀号,不愿出关,不少援军半路上就因为逃兵而减员了。另外甘肃路援军未到,四川援军也未到,海西女真只来了两千人,朝鲜人只到了五千。皇上,我们出关作战时,实际兵力只有七万多人。可您知道后金有多少吗?有超过十万人。”

……………………………………………………………………………………….

朱由校背着手有些烦躁的在原地走了两圈,思虑了片刻后问道:“这后金怎么会有十万人的?你细细说说。”

刘招弟想了想道:“皇上,我带着哥哥从辽东逃亡时,抓住了一个后金汉人尼堪。经过拷问后,这个尼堪告诉我们,后金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立一固山额真,固山也就是后金‘旗’的意思。因此后金八旗正好是六万人。

萨尔浒之战,不仅八旗六万人倾巢出动,还有约一万五千民夫出战。另外老奴与八旗诸王手下都有亲兵,也就是巴牙喇,这些更是以一当十的勇猛士兵。

光老奴手下就有五千精锐,其余亲王手下的精锐合计也有两万余人,这些精锐也全数参战。因此后金军力总共超过十万人。”

朱由校闻言,脑子里快速转了一下道:“也就是说,萨尔浒之战中,大明实际的精锐只有两万人,其余的都是老弱病残。这七万多乌合之众,要对付后金至少八万精锐?”

刘招弟点点头道:“皇上,正是如此。而且不知为何,杨镐在作战前,就把详细的作战计划写成文书递交了上去,这里可有几个月的时间,足够后金调兵遣将。因此,我们出关作战后不久,就陷入了后金的重重伏兵之中。”

朱由校沉默了一会儿说:“杨镐递交作战报告据说是兵部的要求。朕后来看战报说,努er哈赤用五百兵马就敢迟滞刘綎的进攻。照这么看来,老奴不仅知道明军实际是乌合之众,而且对于明军的兵力构成行动路线,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因此才敢兵行险着。

这根本不是什么老奴用兵如神,这他妈的完全是老奴掌握了明军第一手作战信息。所以才会将用兵时间拿捏得那么准。正因如此,他早就知道了哪路明军是主攻,哪路明军是辅攻。

他才敢于在占据优势兵力的情况下,采取集中进攻的策略大打歼灭战。因为他心里有数。

老奴得到消息后,根本就不是存着打败明军的心思,而是一早就打算全歼明军。不得不说,此人乃真枭雄!”

………………………………………………………………………

刘招弟眼圈一红说道:“皇上,我义父就是率领一万老弱病残,结果被后金围歼。后来在逃亡途中,我们又听到了其他的一些消息。奸细误国啊!!

原抚顺游击李永芳本是李成梁亲信,后来投靠后金不断策反明军将领;

清河之战中,有奸细作乱打开城门,导致清河陷入敌手;

萨尔浒之战中,李成梁之子李如柏不仅进军迟缓,而且未受攻击,虽然他最后自杀以明志,但难逃嫌疑;

坚城开原,因为李成梁亲信摄道事郑之范之故,也被奸细渗透。开原之战,人人争而殉国,只有他逃了出来,虽然后来朝廷抓捕正法,但已经于事无补;

铁岭之战,参将丁碧被收买后开门引敌,游击喻成名等战死。李成梁之子李如桢拥兵不援,致使铁岭失陷,军民死难甚众。如今听说也下了大狱,可有什么用呢?

沈阳之战,降夷复叛,吊桥绳断。又是奸细打开了城门,军民殉国者众多;

辽阳之战,李永芳亲家的侄子马承林,将奸细带入城中,藏在家里的地窑中,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而且辽阳城出现了一部分居民,‘启扉张炬以待,妇女亦盛饰迎门’欢迎后金的情况。

后来我找人了解过,李永芳的儿子李小芳,在辽阳城最繁华的大街上开了一家珠宝店,并娶了当地富商的女儿为妻。

其人经常扶贫济困,对街坊邻居施以各种恩惠,并对生意伙伴进行扶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誉,被称为‘大善人’。但是多数的辽阳居民,面对后金的进攻,仍然选择以死殉国。

广宁之战,李永芳收买了孙得功,致使广宁之战惨败。而时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心腹佟卜年,嫌疑也很大,但后来听说很多朝廷官员还在为他说情,这岂不是一个笑话?而且听说他与孙承宗也关系密切…”

“够了”,朱由校暴怒地打断了刘招弟的话语。

……………………………………………………………………………………..

听到这里,朱由校已经彻底明白,辽东危局根本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死结。李成梁养虎为患,后金收买将领,而大明内部又在相互倾轧…如此情况下焉能不败?狗屁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都是大明自己作死啊!!!

怪不得后世在争论杨镐这个人的时候,针对原本在对日作战中有良好表现的杨镐,被莫名其妙弹劾罢官一事,曾经有人用朝鲜国王为杨镐请功的数十篇疏文,总结了三点原因:

排名第一的就是朝堂党争,第二朝中主战派与封贡派的激烈斗争,第三,就是明军内部的矛盾,如今看来一点不假。这杨镐也算倒了血霉,摊上了这么一个烂摊子,后来还被砍了脑袋。

诚然萨尔浒之战他本人指挥有误,但整个战役绝不会因为他一个人,就落得明军惨败这样一个结果。数万精锐莫名其妙被人打了埋伏,冤死在辽东。

明军作战不勇敢?数万将士血染沙场,三百多将官死战殉国;百姓不勇敢?数十万百姓以死明志。

要成一件事,成千上万人努力也不一定行,要坏一件事,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要打一个胜仗,许多英勇献身的人也抵不过一个人贪生怕死人;一千个勇士的贡献,也抵不上一个奸细造成的破坏。

所有人的鲜血,都成为了明朝已经彻底腐烂的官僚与军队制度的肥料,滋润着这朵罪恶之花,越来越艳丽。最终成功的将大明,变成了一堆历史的尘埃,随风而散…

朱由校轻轻拍了怕刘招弟的肩膀道:“你陪着你哥哥好好养病,新年过后,来军校报道吧。朕需要你们。朕的新军里,少不了你们这样的勇士。对你哥哥也说一声,以后再也不会发生援军不到的情况。记住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军校的第一条条例。”

PS:(本篇参考了《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第5期,感谢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后来经过多次查证和推算。可以确切一点,后金并不是以少胜多,明朝也不是以多打少。双方兵力上,后金甚至还略占优势,加上汉奸的作用,让努er哈赤完成了传说中的以少胜多。但萨尔浒之战暴露的明军问题,确实让人深思。明军,败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