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二章 牛耕成熟(1/1)

其中,球墨铸铁是我国古代铸铁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它既有比较高的强度,又有比较高的塑性和韧性,铸造性能和加工性能都很好。不过球墨铸铁这是我国在汉代发明的,李陵所在的殷商还没有这个。

在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中、晚期的冶铁遗址中出土的铁,经过金相检验,具有放射状的球状石墨,球化率相当于现代标准一级水平。而现代的球墨铸铁则是迟至1947年才在国外研制成功的。我国古代的铸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含硅量都偏低,也就是说,在约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铁器中的球状石墨,就已由低硅的生铁铸件经柔化退火的方法得到。

球墨铸铁以其优良的性能,在使用中有时可以代替昂贵的铸钢和锻钢,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际冶金行业过去一直认为球墨铸铁是英国人于1947年发明的。西方某些学者甚至声称,没有现代科技手段,发明球墨铸铁是不可想象的。

1981年,我国球铁专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出土的513件古汉魏铁器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断定汉代我国就出现了球状石墨铸铁。

有关论文在第18届世界科技史大会上宣读,轰动了国际铸造界和科技史界。国际冶金史专家于1987年对此进行验证后认为:古代中国已经摸索到了用铸铁柔化术制造球墨铸铁的规律,这对世界冶金史作重新分期划代具有重要意义。

再说牛耕,现在铁器在大商已经可以很好的制造了,而且是越来越好,相应的铁犁也必然在大商出现了。

以前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

而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犁,在大商就提前出现,真可谓可喜可贺!不过这种事在李陵的推动下已经太多了,早见怪不怪了!”李陵得到消息后,自也有一番喜上眉梢,不过并不强烈,哪怕:铁犁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李陵或许不难想象:犁的技术将不断改进,根据他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见识,汉代产生的犁壁改进,那都是小儿科,印象中小说中跨到天上的曲辕犁,他完全可以指点工匠们制造出来。

尽管他不知道历史上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而曲辕犁是隋唐时候的事了——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许多人都不了解的是,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

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

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

而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

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

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

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县所踏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于土。

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长达2.3丈,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增加了犁评,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在古代欧洲使用的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

这时的犁在耕田时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在欧洲,公元前一世纪使用一种新式的犁,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犁出来的沟又深又整齐,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

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农民用牛来犁地。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则开始用马耕田。

另一方面,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为套牛技术提供了积累,包括高背脊人字架、鼻环技术等等。要知道牛可不是生下来就是耕牛的,牛和耕牛是两回事:

耕牛需要高高的肩,可以套人字架跨在脖子与肩脊中间,便于使力气而不滑脱。

还有“牛鼻子老道”这个称呼形容倔强的道士非常普遍,那么牛鼻子为什么是倔强的代名词呢?这就和倔强的牛被穿鼻环驯服有关。

牛是很倔强的,有个字“犟”就是牛字底,可见其脾气多么暴躁,人们常常形容某人脾气犟得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且一面红布斗牛,也从另一方面证实牛的一根筋,蠢犟。

首先牛的力气很大,大则难以驾驭,加上牛很蠢笨,表现出来就是很不听话,就更显得它犟了。

然而就是这么犟的牛,却被一件小小“法宝”给制服了,这个法宝就是鼻环。

《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

乖乖地跟他走了。

甚至《西游记》中那厉害无比的青牛,也被鼻环给制得服服帖帖,不过它的牛鼻环也比较不同凡响,那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

牛劲本身是很犟的,但是一物降一物。驯牛人在实践中得知牛的鼻中隔薄而布满神经,只要牵住并刺激牛的鼻中隔可使牛感觉到痛而乖乖地听话,并总结出用一个金属环穿过鼻中隔并套上绳子就可以牵着犟牛走。

实现牛耕的关键技术,正是小物件──牛鼻环。牛鼻环又叫牛鼻圈,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后期,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防止牛拉犁累时,发脾气误伤人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拴牵牛器件。

牛鼻环乍一看,是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但它巧妙地解决了降服犟牛的技术难题,是我们祖先富有聪明才智的反映。这个小物件,使牛耕得以推广与普及,可以说是派上了大用场。

“牛,穿了鼻环,还忍不住诱惑啊!”牛在实际生活中,真是听闹心的。

耕地的时候,爱吃庄家秧苗、路边嫩草不听话怎么办?

聪明人很多,有的给牛蒙眼睛让它看不见,“眼不见心为净”嘛;也有的给牛眼前挂青草吊着它,吊胃口吊的十足;当然,李陵见识到这一幕之后,又想到了一个物件:牛笼头。

笼头,指牲口用的头部套具,通常带有可以系上绳索的鼻羁和脖套,用绳子或皮革等做成。而牛龙头多为竹篾、荆条编制。

这和马笼头不同,马笼头又叫“辔”,用以御马和约束马的马首挽具,包括络头、嚼子(口衔)、缰绳,还有

其他附属物。

而牛笼头就更更简单了,相当于口罩,套住它的嘴巴,不让它乱吃东西而已。

“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李陵为自己的“拿来主义”发明,感到“骄傲”,对付牛就跟对付三岁小孩一样啊,它们太淘气了。